“太子李承乾,沉迷酒色,不思進取,殘暴不仁視人命如草芥,經明督院天鑒署查證,戶部尚書之子房齡之死確與太子有關,故廢黜李承乾太子之位,欽此。”
先太子李承乾,蠻橫霸道,不學無術,整日尋歡作樂,那日百花樓內與戶部尚書之子房齡發生口角,之後房齡慘死,明督院天鑒署查證凶手係太子李承乾。
前日朝堂之上,大臣們聯名上奏,太子李承乾,德不配位,奏請頌帝廢黜李承乾太子之位。
聖諭下達,廢黜李承乾太子之位,貶為承王。
“殿下,您沒事吧?”
“你覺得呢?”
“看著是沒事,可殿下被貶後怎麼還像沒事人一樣?”
承王府中,李承乾悠閑的躺在搖椅上,似乎並沒有因為被貶一事而煩心。
“奇鳶,你覺得是東宮好?還是承王府好?”
“自然是東宮好。”奇鳶答道。
“好在哪裏?”
“這……”
奇鳶答不上來,東宮曆來隻有太子方可入駐,便代表著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權力與地位。
“殿下,可您是太子啊,是頌國儲君頌國未來的君王,因房齡一事被貶,實在太不值了。”
李承乾閉目養神,他來頌國不過三天,前主已經墜河身亡了,等他蘇醒後才得知自己竟然是頌國的太子。
前主生前雖為太子卻劣跡斑斑,欺男霸女仗勢欺人,太子該做的事一件不做,不該做的倒是一件不落。
“太子”之名早已臭名昭著,如今被廢可謂大快人心。
換作前主的話,此時怕是早已夜夜笙歌徹底沉淪,基本上和太子之位無關了。
可如今的李承乾並非前主,前世的他胸懷大誌卻不得機緣,滿腹才識卻無用武之地,現在既然穿越到了另一個世界,必然要做一番轟轟烈烈的大事業。
“殿下,信王殿下來了。”
三皇子李啟,蕭皇後所生,能文能武英俊不凡,奈何頌帝偏愛李承乾,隻因李承乾是已故的王皇後所生獨子,故而對李承乾百般放縱。
前主印象中的信王知書有禮、談吐不凡,對李承乾俯首帖耳百依百順。
信王生母貴為當今王後,且信王才能遠勝前主,是繼承王位的最佳人選。
信王空有才能卻不被重視,反而對這個草包太子俯首稱臣,若非信王真的無心做太子,便是圖謀更深。
前廳之中,賓主落座,李承乾當先道:“聽聞朝中文武皆舉薦王兄為太子,臣弟被貶不過數日,王兄便要入住東宮,還真是可喜可賀啊,不知太子殿下今日來臣弟這承王府中所為何事啊?”
前主隻懂得貪圖享樂,朝中並無親信,而信王的才能有目共睹,堪稱未來賢君,李承乾被廢後,朝中大臣便力薦信王為太子,但是卻被頌帝壓下了。
李承乾開口便稱信王為“王兄”,又自稱“臣弟”,信王並非太子即便是太子也不能稱其為“王兄”,隻有頌帝與兄弟之間才能如此稱呼。
“五弟切不敢如此稱呼,此為大不敬。聽聞五弟被父王禁足府中,為兄知曉你是個閑不住的性子,擔心你又惹出禍端,這才特意過來看望。父王心中的太子隻有一人,便是五弟,你大可放心,隻要風波過去,五弟必定會重登太子之位。”
信王不急不躁輕鬆便化解了李承乾的發難,還給李承乾扣了一個大不敬的帽子,言語誠懇,端的一副長兄為父的慈祥樣貌。
“三哥不想做太子,但朝中大臣們卻盼著三哥做,相比之下我這個太子反而遭人嫌棄。”
“大臣們有此想法隻是尚未看到五弟潛力罷了,經此一事後,想必五弟必然會脫胎換骨。”信王說的懇切,恍如李承乾真的有什麼不為人知的才幹似的,其實不過是麻痹李承乾的謊言罷了。
聽著信王違心的拍自己馬屁李承乾心中更加篤定,信王是深藏不漏。大臣舉薦信王為太子被頌帝駁回,可見頌帝心中依舊認定李承乾是太子,這才來承王府打探李承乾的虛實,同時迷惑李承乾讓李承乾誤以為太子之位非他不可,好讓李承乾繼續渾渾噩噩下去。
“還是三哥懂我,知曉我的長處,不像那些朝臣一般迂腐。太子便是未來儲君,由父王欽定豈是說換便換的?此次房齡之死根本不值一提,全是那些朝臣小題大做,父王無可奈何這才暫時將我廢黜。想來這些人中必定有那戶部尚書,一個小小的尚書也敢報複本宮,待本宮重登太子之位時必定要他好看!”
李承乾順勢而言何嚐不是在迷惑信王,信王深藏不漏,若此刻鋒芒畢露必然會令信王開始提防,因此故意自稱“本宮”,將前主的囂張跋扈演繹的淋漓盡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