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中國特色封建社會的最巔峰——宋太宗趙炅(4)(1 / 3)

雖然宋太宗在軍事學上理論貢獻巨大,第一仗也贏得酣暢淋漓,但很遺憾,頭腦發熱的他在準備並不充分的情況下,貿然和強大的契丹帝國全麵開戰,而且還采用了這麼不切實際的戰術。他終於了失去了掩飾他愚蠢的最好機會,從此他將走上一條不斷證明自己多麼不配擁有和唐太宗同樣廟號的漫漫長路。

五、運籌帷幄之中,決敗千裏之外

幽雲16州為什麼要說收複,而不說攻占?因為它自古以來就是漢族聚居區,宋朝作為漢族正統王朝,當然要理直氣壯的收複這片被石漢奸賣掉的國土。宋太宗作《悲陷蕃民詩》一首,深刻表達了淪陷區百姓日夜期盼王師前去拯救他們的迫切心情,激勵宋軍將士加快解放的步伐。

救援北漢的戰役失敗後,宋遼之間就失去了戰略緩衝,遼帝國調集大批軍隊和物資,準備死守幽雲。時任南京留守是燕王韓匡嗣,但不在城中,其子彰德軍節度使、上京皇城使韓德讓代行職權。看名字就知道這一家是漢人,但韓氏是協助契丹脫離氏族部落,走向帝國體製的主要功臣,榮寵非凡。遼景宗睿智皇後蕭綽(即後來大名鼎鼎的承天皇太後,小字蕭燕燕)便曾一度許配給韓德讓。遼景宗(耶律賢)崩後,承天太後與韓德讓共同攝政,實權尚在遼帝之上。可見韓氏是遼國核心權力層,完全不必擔心漢族血統會幹擾他們保家衛國的必死決心。那城裏的普通漢民呢?這個問題稍後作答。

韓德讓早就做好了守城的準備,他在城中囤積了足夠支持數年的物資,在城外部署了大量部隊倚為犄角。而遼廷也暫時和其他鄰國講和,集中精力應付來勢洶洶的宋太宗。遼國地勢平坦,便於集結,運輸方便,可以對南京形成源源不斷的增援態勢。不過幽州的地形也並非不適合圍城打援,宋軍有30萬之眾,擇數萬圍城,其餘分布遠處,尤其是扼定八達嶺一線山脈,任隨遼軍鐵騎自殺般的衝向宋軍弓弩集群,也無法靠近幽州。三五年後,城內物資耗盡,不攻自破。

三五年?瘋了吧!老子3天也不願意等了!於是30萬宋軍全部擁向幽州,城外輔戰的遼軍其實並不少,但又豈是科學戰神宋太宗的對手,兩三下就被打得屁滾尿流。不過討厭的耶律斜軫又出現了,他收攏敗兵,在得勝口(今北京昌平)駐防,立起遼軍大旗。

若要圍城打援,那就應該盡快把這些人清退出場,尤其不能讓城內守軍看見他們的旗幟,堅定守城的信念。但宋太宗既然沒打算用什麼圍城打援,那就不用去理他們,就讓他們在旁邊眼睜睜地看著你們的南京在我的科學陣型下轟然倒塌吧!

宋太宗及其參謀本部擬定了詳盡的攻城作業方案,分派四名節度使各領兵1萬攻四門,那剩下20多萬呢?既然不派出打援,那就裏三層外三層的把幽州圍住,一麵擋住遼國援軍,一麵為攻城的4萬人呐喊助威。這麼多人為宋太宗這個理論家提供了一個絕佳的展示平台。說實話,30萬人擠在小小的幽州城下,沒有發生暴動,也沒有人踐踏致死,這種組織管理水平在當時還真是出類拔萃。宋太宗充分展示了他設計作戰方案的卓越才能,親自為30萬人製定了詳盡的作戰方案,所有士兵按圖作戰,就像電腦遊戲一樣精確。如果摸過電腦遊戲的人都知道,一個人同時操縱十幾個單位就已經不容易,這30萬大軍按指揮使分起碼有幾百個單位,能操作過來的真不愧為頂級玩家!

宋軍各部深諳機關工作之道,積極配合頂級玩家。弓弩部隊向皇上展示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遠程自動武器集群,史載可以達到100萬支/時辰的火力當量,受到領導好評,同時也送了不少箭支給城裏。砲石部隊隻用半個月就打造了800門重砲(機械動力的砲,不是火藥驅動的炮),在外圍有力支援了攻城的友軍,但好像也沒把城牆砸開。攻城部隊還展示了攀牆、壘土山、土工掘進等各種攻城作業戰術,盡管都被韓德讓一一化解,但領導還是對宋軍的訓練成果表示了高度肯定。最厲害的當然還是劍神營,幾場大型軍體操彙演下來,無論是城內守軍還是城外的援軍都嚇得肝膽俱裂,好幾位節度使級別的遼將率軍投降。宋太宗興奮異常,提前任命宣徽南院使潘美為幽州行府事,已經在籌備占領幽州後的事宜了。

這不能算高興過頭,由於多次救援失敗,遼帝國人情驚恐,很多人提出放棄關內城市,退回草原機動防守,其實就是恢複遊牧。這不正是宋太宗規劃的發展方向嗎,如果曆史真的這樣發展,宋太宗將擁有何等的曆史地位!超越唐太宗?他甚至有資格把唐太宗的頭按在地上——然而事實正如大家所知的那樣——豈止是唐太宗,這本書裏至少有一半的人有資格把他的頭按在地上。

原因很簡單,越是宏大的規劃,越不能留下快速攻克幽州這種小概率環節。現在,懲罰宋太宗的人就要來了,他不用等到進入史書以後,他馬上就要讓宋太宗低頭。這個人叫耶律休哥,您可能聽說過他的外號——休哥·科學戰神·光義尅星·禦——也可能沒有。耶律休哥不是慕容衝、爾朱榮這樣的蠻族軍頭,而是契丹帝國龐大國家機器上的一顆螺絲釘,而且是經過正規訓練、專用於軍事指揮的優質螺釘。在遼景宗帶頭討論放棄幽雲時,滿朝文武隻有休哥一人堅決反對,他懇求遼景宗給他一次機會,讓他最後一次救援南京。最後遼景宗同意他率五院部精騎3萬做最後一次嚐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