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夫天者,體也,與地同。
【注釋】
選自《論衡·祀義》。
【譯文】
天是一種物體,與地是相同的。
【賞析】
自古以來,不管是人們由於生產力所限還是由於政治需要,幾乎所有有學問的人都認同“天人感應”一說。但是王充卻敢冒天下之大不韙,認為天是客觀存在的自然物,天象變化也有客觀規律,是不以人的意誌力為轉移的,就像太陽朝出暮落一樣。所以人的行為不能感動天,天也不跟隨人的意誌而行走,那些所謂的天人感應、災異譴告,實際上都是人們編造出來的。王充借助於天文學的科學成果,否定了天人感應說,這在當時是極具進步意義的。
【原文】
諸生能傳百萬言,不能覽古今,守信師法,雖辭說多,終不為博。
【注釋】
選自《論衡·效力》。
【譯文】
諸生傳誦百萬言的書,卻不能通曉古今,隻遵守老師教給的知識,即使言辭再多,終究不能博學多聞。
【賞析】
讀書是忌讀死書和死讀書,那樣培養出來的是呆子而不是人才。要想成為知識廣博的人,隻學一經,隻守一家的辦法,是不能達到廣博的,所以,要廣博群家之言,鍛煉思維,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要善於創新,對所學知識要融彙貫通,要多聞多見,知古今行事。王充的隻強調博,不強調專,在當今社會中是行不通的。
【原文】
命有貴賤,性有善惡。
【注釋】
選自《論衡·本性》。
【譯文】
命有貴賤之分,性有善惡之別。
【賞析】
王充在此強調了後天教育的重要性。他認為人之性是可以相互轉化的,並舉了一個非常著名的例子:子路原來是個很壞的人,經過孔子教育後,終於成了賢人。可見人性善惡的轉變,與後天的教化有著重要的關係。王充的人性善惡論與先秦諸子的人性論有著許多相似的地方。
【原文】
惡人之命不短,善人之年不長。
【注釋】
選自《論衡·福虛》。
【譯文】
惡人的生命並不短,好人的生命並不長。
【賞析】
王充是一個唯物論者,也是一個無神論者,所以他認為人的自然壽命與人性的好惡並沒有直接關係,所謂的善惡有報隻是人們對宗教的一種美好寄托,真正決定人生命長短的因素在於其自身的身體狀況。所以人的善惡行為不能決定人生活中的禍福,決定生命中禍福的是個人的機遇,有些道德高尚的人經過百般挫折,不能實現自己所追求的目標。與此相反,有些缺德少才的人卻青雲直上,富貴逸樂,這些現象都是環境機遇造成的。所以說環境機遇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
【原文】
畏懼則存想,存想則目虛見。
【注釋】
選自《論衡·訂鬼》。
【譯文】
害怕恐懼就有了幻想,有了這個幻想就好像親眼看見了一樣。
【賞析】
人死如燈滅,世界上是沒有什麼鬼魂的,如果有,自有人以來這個世界會有多少鬼?這個世界還裝的下嗎?所謂見鬼,是由於憂慮、畏懼、病重體虛和精神恍惚所造成的,是主觀上的虛幻和錯覺,並非客觀實際。這種“存想則目虛見”的現象,被現代科學認定為精神上的臆想,是虛幻的,不實在的。王充這種無神論的觀點,在科學不發達的當時,是有重要的進步意義的。在科學發達的今天,再有人認為人死會變為鬼,那就是一種封建迷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