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前言(1 / 2)

諸葛亮,字孔明,徐州琅邪郡陽都縣(今山東省沂南縣)人,是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作為一顆光彩奪目的智慧之星,諸葛亮不僅在中華民族的燦爛史冊上有著令人矚目的地位,而且千百年來深為世人景仰,成為我國各族人民敬愛欽佩的楷模。

諸葛亮在青少年時代,長期跟隨叔父諸葛玄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飽嚐了戰亂的痛苦。他耳聞目睹了黃巾農民起義軍對東漢王朝封建統治的沉重打擊,以及割據稱雄的軍閥們的混戰給勞動人民帶來的深重苦難。在叔父病逝後,他帶著弟、妹定居隆中,過著躬耕苦讀的隱居生活。這段時間,他最愛吟誦的詩是《梁父吟》,最敬仰的人是春秋戰國時期的管仲和樂毅,並以一身兼將相自許。為此,他在隆中一邊從事耕種,一邊博覽群書,還廣泛交友,關心時局。為了探求治國用兵之道,改變國家混亂、群雄割據的局麵,實現統一天下的壯誌,諸葛亮在隆中隱居待時,度過了整整十年不平凡的歲月。

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劉備三顧茅廬,他求賢的迫切心情和待人的真誠態度,終於感動了諸葛亮。於是,諸葛亮在出山之前,就根據對時局的精辟分析,向劉備提出了西取益州、東聯孫吳、北拒曹魏的戰略決策。從此,諸葛亮以一個年方二十七歲的傑出青年政治家、軍事家的英姿登上了出現過眾多威武雄壯活劇的中國曆史的舞台。

諸葛亮的政治、軍事生涯,大體上經曆了三個時期,即:受命出山時期(公元207—222年)、治蜀平南時期(公元223—227年)、北伐曹魏時期(公元228—234年)。

受命出山時期:諸葛亮實施《草廬對》中提出的戰略決策,奉命出使東吳,結成孫、劉聯盟,在赤壁大敗曹操,隨後進兵益州,實現了奪取荊、益的戰略目標。這段時間,由於諸葛亮的雄才大略和竭力輔佐,劉備反敗為勝,實力猛增,取得了軍事上的一連串勝利,從而為蜀漢政權的建立鋪平了道路。

治蜀平南時期:劉備因親征東吳遭受慘敗,在白帝城永安宮“托孤”於諸葛亮。自此,諸葛亮擔起了輔佐幼主,總攬蜀漢軍政的重任。這段時間,諸葛亮在政治上選用良才,整頓吏治;在經濟上注重發展農業生產,大力興修水利;在外交上遣使赴吳,恢複蜀、吳聯盟;在軍事上講武治軍,並親率大軍平定南中諸郡的叛亂,解除北伐的後顧之憂。由於諸葛亮的精心治理,蜀漢政權擺脫了夷陵兵敗時內外交困的局麵,蜀地政治安定,生產迅速發展,人民安居樂業,出現了當時曹魏和孫吳統治地區不能比擬的新氣象,為北伐曹魏準備了較充分的條件。

北伐曹魏時期:為實現複興漢室、統一天下的大業,諸葛亮親率大軍,六出祁山,五伐曹魏。這段時間,諸葛亮不但運籌帷幄,巧設奇兵,取得了一係列戰役的勝利,而且針對實情,分兵屯田,研製木牛、流馬,以保障前線軍糧的供應。在北伐曹魏的征戰中,諸葛亮的智謀韜略和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得到了充分的施展。但是,由於《草廬對》所提出的政治上東聯孫吳、北拒曹魏,軍事上兩路進兵、鉗擊中原的局麵在事實上已經不複存在,加之蜀漢在經濟、兵力、將領、士氣諸方麵均不如夷陵之戰前,客觀形勢已經發生顯著變化等原因,諸葛亮雖然勵精圖治,鞠躬盡瘁,卻終於未能實現畢生為之奮鬥的宏願。

作為一個傑出的政治家,諸葛亮總是根據實際情況製定方針政策。他博采儒、法、道、兵、陰陽、縱橫諸家之長,而決不拘泥於一家一派之術。因此,他在治國治軍時,既能厲行法治,又能實施德治教化,取得了輔佐劉氏父子的輝煌業績。作為一個卓越的軍事家,諸葛亮深謀遠慮,精於韜略,不但在親率大軍南征北討中料事如神,指揮若定,而且在緊張繁忙的戎馬生涯中勤於思索,善於總結治軍用兵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