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洲大地存在無數年,自天啟大帝建國,統一文字、曆法之後,有序傳承的曆史已近三千年。東洲大地東臨大海,西銜大漠,北接冰原,南靠森林。
為了方便管理,天啟大帝將東洲分為九大州,沿用至今。九州名稱雖多有改變,但是地域劃分大致未變。
數千年以來,朝代更迭,無數英雄豪傑、風流人物展露身姿,在這片大地上留下屬於自己的傳奇。
當前統治東洲大陸的是大齊王朝,大齊依循前朝舊製,定都京州天京城。
大齊王朝沿襲九州劃分,按地域將九州更名為為中央京州,東部流州,揚州,南部齊州,蠻州,西部梁州,牧州,北部幽州,冰州。
王朝東部揚州,流州緊鄰大海,流州出海三百裏有島名為流放島,原本偏遠荒涼,是一座無名孤島,土著人口都是曆朝曆代逃難至此的漁民。大齊王朝初代皇帝洪仁皇帝以仁治國,征戰四方之時,未殺俘虜,統一天下後所俘虜敵人全部流放於此,流放島由此得名。洪仁皇帝建國之後帝國南征蠻族,北征冰原族,西征遊牧族所俘敵人,全部流放於此。幾十年下來,流放島上早已各族混居,建設城市,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人文風貌。洪仁皇帝封其二弟為鎮東王,世襲王爵,封地流州,意在震懾統治流放島各族。
王朝南部蠻州,齊州緊鄰十萬深山,密林深處居住有上百蠻族部落,各部落征戰不休。大齊王朝起自齊州,洪仁皇帝征戰天下時曾說動百蠻相助,所以大齊王朝建立之後,洪仁皇帝曾在十萬深山舉行一場蠻族公推大會。百蠻各族公推一位蠻王,統治蠻族,鑄造一把蠻王刀以示王權。可惜蠻王統治二世而亡,死因不明,後代不知所蹤,蠻王刀也隨之消失。其後,各蠻族再次陷入紛爭之中。大齊王朝曾派兵前往調解,並未奏效,隻得鎮壓了幾個侵犯蠻州的部落,便不了了之。十萬深山裏珍稀藥材無數,洪仁皇帝封其二子為鎮南王,世襲王爵,封地蠻州,意在加深各個蠻族部落與王朝通商交易。
王朝西部梁州,牧州靠近漠東草原,漠東草原被遊牧族統治多年。草原西方是無邊大漠,傳聞遊牧族在大漠深處設有王庭。遊牧族缺少生活物資,經常搶劫梁州,牧州邊民。洪仁皇帝封其三弟為鎮西王,世襲王爵,封地牧州,命其大肆屯兵邊境,意在抵抗、殲滅來襲遊牧族。然而遊牧族民眾驅逐牛羊隨氣候而動,沒有居住定點,未曾建設城市,人口分散。而王庭更是遠在大漠之中,無處探尋。大齊王朝幾次試圖征討漠東草原,皆無功而返。其後,鎮西王率兵與遊牧族在邊境大戰幾場,收效甚微。
王朝北部幽州,冰州與極寒冰原銜接,冰原上生活著冰原族。冰原族在天啟大帝建國之初,曾經大舉南下入侵,卻被天啟皇帝親自率軍擊敗在極寒冰原上。冰原族信奉古老巫教,族人相信生食人心能夠獲得神力。所以冰原族人人生性殘忍,抓到外族之人最喜剖腹剜心。所以,在天啟皇帝得勝後,率軍直入極寒冰原深處,將冰原族成年男子幾近屠殺幹淨。自那之後,數千年來,冰原族族眾一直龜縮在極寒冰原深處。天啟大帝曾經試圖動員九州百姓遷往極寒冰原,但是九州百姓受不了極寒冰原氣候,紛紛逃了回來,此事就此作罷。然而冰原族部眾多年以來,早就適應了極寒冰原的氣候,人民以打漁捕獵為生,很少與外人接觸。隻在春秋兩季前往冰州,幽州的邊貿市場換取所需物品。洪仁皇帝征戰天下時期曾有冰原族再次試圖南下冰原,往南遷徙,卻被王朝邊軍阻擋在幽州城外。建立帝國後,洪仁皇帝封三子為鎮北王,世襲王爵,封地冰州,意在防止冰原族再次犯邊。
四大王爺所在各州稅收,歸四大王府,王府可自建軍隊,但是要向帝國中央如實報備。
各州均設太守,州尉及其下屬各官。太守,州尉由大齊王朝直接任命,下屬各官可自州內選拔。太守負責州內大小事宜,直接與朝廷中央聯係。而州尉隻負責軍事,各州均有一支朝廷組建的軍隊。
各州內城池,村鎮大多自己推選城主、守將,隻需按時交給朝廷賦稅便可。城主、守將更換,朝廷並不會過多幹涉,隻需向所在州府報備即可。
王朝中央設三公六部,分別為丞相,太尉,禦史。六部為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
洪仁皇帝過世後,諡號齊太祖。由長子即太子繼位,號文孝皇帝。文孝皇帝繼位後勵精圖治,大赦天下。可惜天嫉英才,文孝皇帝三十五而亡,隻留下一子一女。文孝皇帝死後,諡號齊太宗。其子即位,年僅十二,號宣德皇帝。在其母後王氏,老丞相等人輔佐下,繼承太宗遺誌,繼續與民修養生息。數十年下來,帝國人口激增,經濟發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