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目標
1.掌握常見病證癤、疔、癰、乳癰等的概念及治療原則。
2.熟悉乳癖的病因病機和分型論治。
3.了解褥瘡的含義和治療原則。
癤是生於皮膚淺表的急性化膿性疾患。四季皆可發生,但多見於夏秋季節,好發於頭、麵、頸後發際、背及臀部,分有頭、無頭兩種。多發於皮膚淺表,局部有紅腫熱痛,腫勢局限,突起根淺,範圍多在3cm以內,易膿、易潰,出膿則愈。如感受暑邪引起者,稱“螻蛄癤”;如反複發作,日久不愈者,稱“癤病”。
本病常因內鬱濕火,外感風邪,兩相搏結,蘊阻肌膚所致;或夏秋季節感受暑毒而生;或因天氣悶熱汗出不暢,暑濕熱蘊蒸肌膚,引起痱子,複經搔抓,破傷染毒而成。多發性癤病多由於內鬱濕火,又感風邪,蘊阻於皮膚,而且多與體虛有密切關係。本病相當於西醫的癤、頭皮穿鑿性膿腫、癤病等。
(一)臨床表現
局部皮膚紅腫疼痛,可伴有發熱,口幹,便秘、苔黃、脈數等症狀。
1.有頭癤患處皮膚上有一紅色結塊,範圍約3cm大小,灼熱疼痛,突起根淺,中心有一膿頭,出膿即愈。
2.無頭癤皮膚上有一紅色結塊,範圍約3cm,無膿頭,表麵灼熱,觸之疼痛,2~3天化膿,潰後多迅速愈合。
3.螻蛄癤多發於兒童頭部。臨床常見兩種類型。一種是堅硬型,瘡形腫勢雖小,但根腳堅硬,潰破出膿而堅硬不退,瘡口愈合後還會複發,常為一處未愈,他處又生。另一種是多發型,瘡大如梅李,相連三五枚,潰破膿出而不易愈合,日久頭皮竄空,如螻蛄串穴之狀。不論何型,局部皮厚且硬者較重,皮薄成空殼者較輕。若無適當治療,則遷延日久,可損及顱骨,如以探針或藥線探之,可觸及粗糙的骨質,必待死骨脫出,方能收口。
4.癤病好發於項後發際、背部、臀部。幾個到幾十個,反複發作,纏綿不愈。也可在身體各處散發癤腫,一處將愈,他處續發,或間隔周餘、月餘再發。患消渴病、習慣性便秘或營養不良者易患本病。
(二)治療原則
以清熱解毒為主。暑癤需兼清暑化濕;癤病多虛實夾雜,必須扶正固本與清熱解毒並施,或兼養陰清熱或健脾和胃。
(三)藥方
暑熱浸淫選用清暑湯(金銀花、連翹、天花粉、赤芍、澤瀉、竹葉、甘草、滑石、車前草)加減。熱毒蘊結選用五味消毒飲(金銀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黃連解毒湯(黃連、黃芩、黃柏、大黃)加減。陰虛內熱選用仙方活命飲(白芷、貝母、防風、赤芍、當歸尾、甘草、皂角刺、穿山甲、天花粉、**、沒藥、金銀花、陳皮)合增液湯(玄參、麥冬、生地黃)加減。脾胃虛弱選用五神湯(茯苓、車前子、金銀花、牛膝、紫花地丁)合參苓白術散(人參、茯苓、白術、桔梗、山藥、甘草、白扁豆、蓮子肉、砂仁、薏苡仁)加減。
(四)外治
初起小者用千捶膏蓋貼或三黃洗劑外搽;大者用金黃散或玉露散,以金銀花露或菊花露調成糊狀敷於患處,或紫金錠水調外敷。膿成宜切開排膿,摻九一丹、太乙膏蓋貼;深者可用藥線引流。膿盡用生肌散摻白玉膏收口。螻蛄癤宜作十字形剪開,如遇出血,可用棉墊加多頭帶縛紮以壓迫止血。若有死骨,待鬆動時用鑷子鉗出。可配合墊棉法,使皮肉粘連而愈合。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