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具有獨特的理論體係,是高職高專院校臨床專業的一門必修課,根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堅持德育為先、堅持能力為重、堅持全麵發展”的戰略主題,我們組織了有豐富教學和臨床經驗的教師,完成本教材的編寫。
在編寫的過程中,始終以體現“三基”(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基本技能)“五性”(思想性、科學性、創新性、啟發性、先進性)“三特定”(特定的對象、特定的要求、特定的時限原則)為基本原則,以專業培養目標為導向,以職業技能培養為根本的基本目標和要求。
本教材總共計16章,包括陰陽五行學說、藏象、氣血津液、經絡、病因病機診法、辨證養生與防治、針灸推拿、中藥、方劑、內科病證、外科病證、婦科病證、兒科病證等,全麵涵蓋了中醫學的基本內容,簡明扼要,重點突出,便於學生理解和掌握。
針對高職非中醫專業學生,本教材堅持“理論夠用,實踐為先”的方針。教學和學習過程中應突出中醫藥學的基礎理論,中醫各科適宜的診療技術和中醫預防保健知識。注重理論聯係實際,積極采用豐富有效的教學手段,多組織學生開展必要的病例分析、處方討論等活動,以啟迪學生的思維,加深對教學內容的理解,旨在培養能夠為臨床各科患者提供具有中醫特色的基礎醫療救治、就醫指導、保健護理和健康谘詢等服務的實用型人才。
本教材的編寫得到了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在眾多院校編者的共同努力下編撰而成,相信是一本適合高職臨床專業《中醫學》的教材。由於時間倉促,編寫中難免會出現疏漏。希望大家在使用的過程中提出寶貴意見,使之更加完善,在此表示感謝。
編者
■學習目標
1.掌握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的基本概念、基本內容。
2.熟悉中醫學的醫學理論體係。
3.了解中醫學的發展簡史。
中醫學有數千年的曆史,是我國勞動人民在生產生活實踐中長期同疾病作鬥爭的結果總結和曆史產物,是中華民族特有的優秀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中醫學具有獨特的理論體係、豐富的醫療實踐經驗,為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為世界醫學的發展和全人類的健康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因此,學好中醫學對於繼承和發展中醫藥事業、豐富臨床治療方法和手段至關重要。
第一節中醫學的發展簡史
我們的祖先在生活、勞動以及適應自然環境的鬥爭中,形成了療傷治病的原始醫學知識。通過曆代無數醫學家不斷地豐富和發展,逐步形成獨特的理論體係和診療技術。中醫理論體係是包括“理、法、方、藥”在內的一個整體,是關於中醫學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科學知識體係。
一、中醫學理論體係的形成和發展
(一)中醫學理論體係的形成
中醫學發源於先秦,其理論體係形成於戰國到秦漢時期。醫學的起源是人類文化發展的結果,中華民族從春秋戰國到秦漢這一個時期,社會的急劇變革,生產水平的提高,哲學、農學、天文等各學科都有發展,並形成百家爭鳴局麵,這為中醫學理論體係的形成奠定了有利的社會文化基礎。
中醫學理論的形成,經曆了一個漫長的曆史時期。中華民族的祖先,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和醫療實踐中,不斷地和疾病作鬥爭,逐步積累了原始的醫藥知識,掌握了診治疾病的方法,為中醫學理論體係的形成奠定了醫學基礎。醫學知識的大量積累,客觀上需要整理、總結,使之係統化、理論化,加之社會文化的發展為此提供了有利的條件,有古代哲學思想的影響與指導,在眾多醫學家的共同努力下,著成了許多醫學巨著。
任何一門自然科學的形成和發展都離不開哲學,必然受到哲學思想的支配和製約。特別是古代社會,哲學與自然科學尚未分開之時,二者顯得尤為的重要。對中醫學理論體係形成具有深刻影響的哲學思想,主要有精氣神學說,陰陽五行學說。古代醫學家應用這些最樸素的唯物論和辯證法為指導,對以往的醫藥學實踐經驗經行總結,使之係統化,從感觀認識到理性認識,初步建立了中醫理論體係。
(二)中醫學理論體係形成的標誌
《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被中醫稱為四大經典)等醫學典籍的問世,標誌著中醫理論體係的基本確立。
《黃帝內經》簡稱《內經》,大約成書於春秋戰國時期,分為《素問》和《靈樞》兩部分,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第一部醫學巨著,該書內容豐富,以當時先進的哲學思想為指導,對以往的醫療實踐經驗進行了總結。所以是一部集大成的著作,沒有具體的作者,同時為了提高社會的關注,冠名“黃帝”二字。該書全麵係統地論述了中醫學的思維方法,人與自然的關係。其中《素問》內容包括髒腑、經絡、病因、病機、攝生、診法、治療原則以及針灸等。《靈樞》注重介紹經絡、穴位針具、刺法以及治療原則。其中對於人體骨骼、血脈、髒器等的描述,堪稱居於當時世界醫學之首。《內經》不但為中醫學理論體係的確立奠定了基礎,同時也是中醫學在理論與實踐方麵繼續發展的基石。
《難經》全稱《九九八十一難經》,是一部在當時能夠與《內經》相媲美的古代醫學典籍。相傳是由秦越人即扁鵲所著。本書采用的是以問答的形式而著,以論述基礎理論為主,在《內經》的基礎上有所發展,與《內經》同為後世指導臨床實踐的重要理論性著作。擅長婦科、兒科、內科、五官科等科,常運用針灸、按摩、湯藥及手術治病,多獲良效,尤其對診脈方麵頗有研究,被譽為“脈學之父”。
《傷寒雜病論》為東漢末年偉大的醫學家張仲景所著,是我國第一部臨床醫學專著。可惜由於戰亂,原書已亡失,後經晉代王叔和搜集整理分編成《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部,前者以六經辨傷寒,後者以髒腑論雜病。全書內容概括了中醫學的望、聞、問、切四診,陰、陽、表、裏、寒、熱、虛、實八綱,以及汗、吐、下、溫、清、和、消、補八法,理、法、方、藥齊備,開創了辨證論治的先河,使得中醫學的理論與臨床實踐緊密結合起來,為臨床醫學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書中所載方藥至今仍然被廣泛運用,於是被後人尊稱為“醫聖”和“醫方之祖”。
與張仲景同一時代的名醫華佗,堪稱“外科鼻祖”,其創製“麻沸散”,相傳能夠達到全身麻醉的效果,施行剖腹、正骨手術;同時還創“五禽戲”健身操,開創了我國保健操的先例。
公元1世紀,我國第一部藥物學專著《神農本草經》問世,也是世界藥物學史上藥物治病的最早記載。全書收載藥物365種,是對漢以前藥物學知識的高度總結。所以本書沒有具體的作者,冠名“神農”所著。該書根據藥物的功效和毒性的大小分為上、中、下三品,記載藥物的性能、主治,提出了四氣、五味、七情、和合等藥物學理論,其記載的當歸調經、黃連止痢、麻黃治喘等都被後人一直沿用至今,為臨床用藥和組方提供了依據,為中藥理論體係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