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導讀
本篇共四十六章。內容涉及自身修養、仁政的實行、民本思想、君子之道等多個方麵。其中,前三章主要論及自身修養與“立命”的關係,提出“盡心”、“知性”、“知天”的思想,充分肯定自身修養的重要性。認為仁、義、禮、智是人自身所固有的,“求則得之”。第四至第七章進一步論述加強自身修養的重要性,以及羞恥感在道德修養中所起的作用。第八至第十一章主要論及士人的品格,指出士人應以行道為己任,應超出常人,不為富貴、地位所誘惑。第十二至十四章主要論及統治者應如何實行仁政。其間,力主王道,肯定聖人的教化作用,以及“善教”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第十五至第二十一章主要論及實行仁義的現實可能性及方法,指出“仁”、“義”是與生俱來的良知、良能,人們隻要不斷提高修養,就能擁有它。第二十二至二十五章主要論及聖人之道,敘述它所涵蓋的內容,指出聖人與常人的不同以及追求聖人之道的方式。第二十六至第三十六章進一步論及修身問題。第四十至四十六章論及君子之道、處事之道等。
孟子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殀(yǎo)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譯文
孟子說:“充分發揮人的善良的本心,就是知曉了人的本性。知曉人的本性,就知曉天命了。保持人的本心,養護人的本性,這是侍奉上天的辦法。無論壽命長短,都不三心二意,修養自身,等待天命,這就是用以安身立命的方法。”
孟子曰:『莫非命也,順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牆之下。盡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桎梏(zhìɡù):古代束縛犯人的刑具。這裏比喻因犯法而被處死。),非正命也。』
譯文
孟子說:“沒有什麼不是命運決定的,但順應規律去行事,就會得到正常的命運;因此,知曉天命的人不站在有倒塌危險的牆壁下。盡力行道而死的人,所受的是正常的命運;犯法而被處死的人,不是正常的命運。”
孟子曰:『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是求有益於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無益於得也,求在外者也。』
譯文
孟子說:“有些東西尋求就能得到,不尋求就會失去,這是有益於收獲的尋求,因為所尋求的存在於我自身。尋求有一定的方法,能否得到卻取決於命運,這是無益於收獲的尋求,因為所尋求的存在於我自身以外。”
孟子曰:『萬物皆備於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譯文
孟子說:“一切我都具備了。反省自身發現自己是誠實的,這是最大的快樂。勉勵自己依從推己及人的恕道行事,這是最近的求仁之路了。”
孟子曰:『行之而不著焉,習矣而不察焉,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眾也。』
譯文
孟子說:“做了卻不知道為什麼要做,習以為常卻不知其所以然。終生都順著這條道走,卻不知道這是條什麼道,這種人是普通人。”
孟子曰:『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
譯文
孟子說:“人不可以沒有羞恥,不知羞恥的羞恥,是真正的羞恥啊。”
孟子曰:『恥之於人大矣。為機變之巧者,無所用恥焉。不恥不若人,何若人有?』
譯文
孟子說:“羞恥對於人來說是很重要的,行巧詐之事的人沒有地方用得著羞恥。不把趕不上人看作羞恥,怎麼能趕上別人呢?”
賞析與點評
《中庸》講:“知恥近乎勇。”及早知恥,化羞恥為力量,勇於改過,亡羊補牢,未為晚矣。
孟子曰:『古之賢王好善而忘勢。古之賢士何獨不然?樂其道而忘人之勢,故王公不致敬盡禮,則不得亟見之。見且由不得亟,而況得而臣之乎?』
譯文
孟子說:“古代的賢明君主喜歡良善而忘了自身的權勢;古代的賢明士人何嚐不是如此?喜歡行道而忘了別人的權勢,因此王公貴族不對他恭敬盡禮,就不能夠多次見到他。會麵的次數尚且不很多,何況要把他當臣下呢?”
孟子謂宋勾踐曰:『子好遊乎?吾語子遊。人知之,亦囂囂(囂囂:自得無欲的樣子。);人不知,亦囂囂。』
曰:『何如斯可以囂囂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