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逆來順受的孩子合理去拒絕(1 / 1)

大部分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願意與人分享,慷慨大方,可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不可能將每樣自己所擁有的東西都與人分享,尤其是自己心愛的東西。實際上,孩子也應當有拒絕的權利,有時候也會遭到他人拒絕,父母應當教會孩子怎麼拒絕別人的要求,如何坦然接受他人的拒絕。

曹勳從小就非常“講義氣”,凡事都“好麵子”。剛讀初二的他每個月都要靠借生活費來解決寄宿生活的種種難處。難道是爸爸媽媽給他的生活費太少了嗎?不是!雖然曹勳家裏並不富裕,可是爸爸媽媽會盡力多給他一些生活費,讓他在學校可以認真學習,不必因為生活問題而為難。

那是為什麼呢?看看這件事。

有一次,曹勳和幾個同學一起去野遊,回來時已經是晚上8點多了,幾個人都餓癟了肚皮,想著去下館子,曹勳本不想去,他知道自己一去就要做“冤大頭”,可扛不住幾個同學一再攛掇,還是硬著頭皮去了。學校附近就有一家不錯的餐館,幾個人進去之後,大魚大肉地點了一桌,開始大吃大喝。雖然很餓,可是從進餐館到現在,曹勳一直沒有好好吃飯,心裏總是想著結賬的事情,這一頓下來怎麼也得300元左右,自己一個星期的生活費才200元。

吃完飯後,那幾個哥們“很大方”地湊了湊,隻湊了100多元,之後,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了曹勳身上,他沒辦法,一咬牙掏出僅剩的100多元生活費,心想:回頭再跟其他同學借點,大不了吃一星期泡麵,總之,麵子不能丟。

大方雖好,但凡事都應該有個度,如果無底線的大方,就會給自己帶來巨大的困擾和困難,因此,教孩子適當學會拒絕別人是非常必要的。

(1)教孩子坦然接受他人的拒絕

生活中,父母應該給孩子灌輸“別人的東西不屬於我”的思想,這樣孩子就會逐漸明白拒絕別人的重要性。

(2)鼓勵孩子獨立做事

孩子如果已經具備了獨立處理生活瑣事的能力,父母就不用再為孩子包攬一切了,隻有這樣孩子才能在日積月累的親身體驗中積累經驗、提升才幹,才會對他人的行為進行恰當的接受、拒絕等。

(3)幫孩子學會做心理指令

父母應當幫助、促進孩子下決心開口,比如“我覺得不能答應她的要求”“我相信他會理解的”。

(4)讓孩子堅持自己的決定

有的孩子不敢拒絕同伴的要求,主要是因為擔心別人不和自己玩,害怕自己被孤立,於是,不管別人要什麼他都會答應,事後又會後悔。這種情況經常發生在年齡較小的孩子當中。這就需要家長逐漸培養孩子果敢的品質,自己說過的話、做過的事要勇於承擔責任,自己已經拒絕同伴就要承擔被冷落的後果。

(5)讓孩子說出拒絕的理由

父母應當教導孩子,不願意答應別人的要求時,應當直接向對方陳述拒絕的理由,比如,自己身體狀況不好、社會條件限製等。一般來說,出現這些狀況對方是可以理解的,而且會因為能夠理解你的苦衷而放棄說服你,同時覺得你的拒絕是有道理的。直截了當地拒絕如同一盆冷水潑在頭上,讓人難堪,沒有麵子。家長應當教會孩子間接地拒絕他人。首先進行誘導,等到對方進入角色後,話鋒一轉,製造個“意外”效果,讓對方主動放棄過分要求。

(6)教育孩子用商量的語氣同別人說話

家長應當教育孩子,拒絕他人時應當有耐心,直至對方同意、認可才行。比如,小夥伴非常喜歡自己的洋娃娃,非要抱回家去玩,如果孩子不想讓小夥伴抱走自己的洋娃娃,可以用商量的口氣對小夥伴說:“這個洋娃娃是我的心愛之物,平時我自己都很少把它拿出去,如果你喜歡,可以在我家裏和它玩一會兒,好嗎?”這樣一來,既巧妙地拒絕了對方,又不至於傷害到對方的自尊心。

(7)教孩子采用轉折語氣

家長應當囑咐孩子,不好正麵拒絕時,應當采用迂回戰術,將話題轉移,善於利用語氣轉折:必須做到溫和而堅持,還有就是堅決不答應,可也不至於因此反目。比如,可以先向對方表示出自己的同情,可以對對方進行讚美,之後提出理由進行拒絕。之前對方已經因為你的同情和你走在了較近的距離,因此,你的拒絕會讓對方產生“可以理解”的態度,進而接受拒絕。

(8)讓孩子學會推遲他人的要求

孩子不想答應他人的要求可以采用“推遲”的方法,如“我想好了以後再告訴你”“容我考慮一下”,這些都是委婉地拒絕他人的方法,他人也可以在孩子的推遲中明白其意圖,進而避免雙方尷尬。

(9)讓孩子體驗他人的感受

孩子單純而善良,等到他了解自己的某句話、某個動作讓同伴不愉快時,他的心裏也會不舒服,父母應當給孩子解釋,他的行為讓對方的內心產生了怎樣的波動。等到自己能夠體會到他人的感受時,他就能設身處地的為他人著想了,也就知道怎麼做才能讓對方開心地接受自己的拒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