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中華姓氏大觀(三十五)(1 / 2)

2.出自他族或他姓加入。一是,南北朝時,北魏孝文帝南遷洛陽,實行漢化,將原鮮卑族複姓多羅氏、叱羅氏皆改為漢字單姓羅。二是,唐代,西突厥(遊牧於今新疆大部分和中亞部分地區的少數民族)可汗斛瑟羅歸附長安,留居中國,其子孫以“斛瑟羅”為氏,後簡為羅氏。三是,賴氏族人也有在春秋戰國之時為楚靈王所害,改羅、傅二氏的。四是,清代愛新覺羅氏中有的也改姓羅。

羅氏遷徙分布

羅國傳至24世萬通時,被楚國所滅,萬通與次子蒼噩逃至襄陽黃龍洞避隱,其長子芳噩逃往四川。周顯王時,有31世羅乘遷往枝江,其孫羅守隴自枝江遷至今湖南長沙。40世羅君用次子羅珠遷居豫章(今江西南昌)西山,為豫章羅氏一世祖。唐昭宗時,羅珠28世孫羅景新遷往虔州虔化(今江西寧都),31世有兩支分別徙居廣東大埔、興寧。45世羅尚立,元代由虔州遷居福建汀州寧化石壁村,明代又遷往上杭縣扶陽,其子羅新鬆徙廣東梅州。另外,羅國亡國後,羅氏有部分人從滇南、滇東遷入湄南河下遊,融入泰族;遷入四川的有一部分定居閬中,後成為板楯蠻七姓之首姓大族,有的融入土家族或彝族;還有一支遷入貴州東部、南部,融入布依族;遷到湘南的,有的融入瑤族。隋唐以前,除上述地區外,羅氏還分布於今山西、陝西、河北、河南、山東、安徽、浙江、江蘇等省的一些地方。唐高宗總章年間,有河南羅氏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在福建安家落戶。自清代開始,居住在廣東梅縣、大埔、及福建寧化等地的羅氏,曾多次向台灣遷徙,還有一些人遷往南洋的文島(印尼)等國家。其中,祖籍廣東嘉應州梅縣石扇堡的羅芳伯在西婆羅洲(今加裏曼島)建立了一個共和製的蘭芳國,實行"蘭芳大總長製",立國時間達108年(1777~1885年)。

羅氏,在台灣是個較為普遍的姓氏

。台灣的羅姓,來自福建寧化。主要集中居住在苗栗和新竹兩縣,其他各縣市也散居不少。台灣的羅氏與北方的羅氏是一脈相承的。

羅氏曆史名人

羅存:畫家,今河南開封人。喜作小景山水畫,極有韻致,時人評價他的畫作,“披圖便知登高望遠,魚鳥往還,浩然有江湖之思”。

羅隱:唐代文學家,餘杭人。所作散文小品,筆鋒犀利,謂其所著〈讒書〉“幾乎全部是抗爭和憤激之談”。

羅鄴:唐代詩人,餘杭人。有“素有英姿,筆端超絕”之譽,號“詩中虎”,為唐代“三羅”之一。

羅貫中:元末明初傑出小說家,今山西太原人。他一生相傳作過“十七史”演義,現存有《三國誌通俗演義》、《隋唐誌傳》、《殘唐五代史演義》、《三遂平妖傳》等,其中代表作《三國演義》(簡稱)為“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羅聘:清代著名畫家,為江蘇甘泉(今江都)人。畫人物、佛像、山水、花果、梅、蘭、竹等,無所不工。其筆調奇創,超逸不群,別具一格,為“揚州八怪”之一。其子允紹、允纘,均善畫梅,人稱“羅家梅派”。

羅氏起名規則

1.+羅(luo),最好不用聲母是d、t、n的字為名,雙字名應避免全用l聲母、uo韻母或陽平調的字。

2.+最好不全用上下結構的字。注意名的意義與“羅”字的“網羅”的含義相連不要產生不佳的歧義。

3.+起名示例:羅琪芥、羅鈺玨、羅玉采、羅奕婧、羅苑暢、羅雅藍、羅繼南

拚音:bi

繁體:畢

畢氏來源

1.出自姬姓,為周文王第十五子高之後,以國名為氏。據《通誌·氏族略》和《新唐書·宰相世係表》所載,周文王第十五子高,封於畢(故址在今陝西省長安、鹹陽兩市之北),故稱為畢公高,並建立畢國。3000多年以前的畢國,是在今陝西省長安、鹹陽兩縣之北,也就是渭水的南北岸之地。這個地方,又稱為畢陌、畢原或鹹陽原,在周朝初年,十分受到王室的重視,因為大名鼎鼎功在國家民族的周文王、周武王和周公逝世以後,都是葬在此地。畢公高其子畢萬事晉,乃封於魏,其後代改姓為魏,並且成為戰國時代的著名姓氏。仍居於畢國者,遂以國名為姓,稱為畢氏,並且曆代相傳,一直沿用到了3000多年以後的今天。正由於這樣,現在的畢姓跟魏姓,是同一血脈的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