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字書——古代字典詞典的統稱(1 / 1)

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曆史和輝煌燦爛的文化。數千年來,各民族流傳下來的曆史文化典籍浩如煙海,其中又以漢語典籍為數最多,有不少是稀世珍品,它們是祖國文化寶庫中最為精萃的一部分。要想讀懂千百年前的古書,就必須懂得古代漢語,特別是要掌握用來記錄古代漢語典籍的文字書寫符號——漢字的形、音、義。

漢字是中國古代漢民族在長期的曆史演進中創造出來的。古代流傳下來的大量文字學著作,記載和解說漢語字、詞的書籍——字典、詞典,無一不與當時文字的演變有著密切的相應關係,都是曆代文字學研究成果的彙輯,保存了大量的古文字資料。通過古代字典、詞典,我們可以了解到毎個漢字的構成原理,構成方式及其本義和引申義;了解到毎個漢字的古義和今義,古音和今音,以及它們的發展變化和區別;理解每個漢語語詞的組成、涵義和變遷,古代字典、詞典對漢字形音義及其相互關係、各種詞語的解釋,不僅為揭示漢語文字產生、發展、變化的規律提供了依據,也從側麵反映了古代社會的情況,可以使我們從中獲得不少關於古代自然科學、社會風俗人情方麵的常識,為我們學習古漢語,從而更進一步去閱讀古籍,順利地吸收古代文化創造了最基本的條件。

顧名思義,字典收錄的是單字,詞典收錄的是單音、雙音和多音節的詞彙。但就古漢語而言,由於單音節詞占優勢,往往一個字就相當於一個詞,字和詞並沒有嚴格的區分。實際上古代解說文字的書籍,大多數既收單字,也兼載複詞,包涵了字典、詞典的雙重成分,而且,講字的不能不講名物製度,解詞的也不能不釋字義,兩者並沒有一定的界限。因此,我國古代把解釋文字的形體構成和字音字義,並按一定方式編排的書籍統稱字書。用字典作為解釋文字之書的名稱,是自《康熙字典》開始的,清代人所說的“字典”即專指這部書。

到了清代,《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把語言文字類的書籍分為訓詁、字書、韻書三類。《爾雅》等書劃為訓詁之屬,《說文解字》類的書劃為字書之屬,《廣韻》類的書劃為韻書之屬,這樣“小學”類的範圍更加明晰。大致說來,《爾雅》等訓詁類的書是側重講字義的,《說文解字》類的字書是以講解字形為主,講求字形和字音、字義的關係,《廣韻》類的韻書是講字音為主,也簡單地解釋字形、字義,同樣起到了字書的作用。因此,“小學”就是有關文字研究的學問,“小學”類的書籍主要是指字書而言,古代“小學”的內容隨著時代的發展逐漸豐富。可以說,中國古代字典、詞典的產生和演進,與傳統“小學”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我們現在把研究文字的起源、發展、性質、體係,文字的形音義的關係等學問稱為文字學。古代則把有關文字研究的學問叫“小學”;古代史誌也把文字訓詁音韻之類的著作統歸之於“小學”類。古代的字書都統屬於“小學”的範圍。

近代以來,漢語詞彙加速複音化,雙音詞占了優勢,且專門詞語日益豐富,外來詞增多,字、詞並不相等,這一點變得愈加明顯,字典與詞典的區別就有了必要。不過,現代字典的字條下往往附有多音節的詞語,而且大部分字本來就是詞;詞典的收錄也仍以“字”為綱,稱作“字頭”,在字頭下排列同字頭的複音詞和詞組。當然現代意義上的辭書不僅僅指講解詞語的字典、詞典,還包括各種類型的專門詞典,如地名詞典等,甚至還包括百科全書,較之古代辭書收錄範圍就廣泛多了。

周代“小學”是指為八歲到14歲貴族子弟辦的學校,“小學”就是指幼童在校學習認字,老師給他們講解文字形體結構而言。東漢班固(公元32——92年)的《漢書·藝文誌》把幼童識字用的字書和解釋字義的書附在經學《六藝略》之後,統稱為“小學”。這樣,“小學”的含義逐漸有了變化,識字變成了專門的學問,其內容包括:解釋文字的形體結構,“通知古今文字”(通知即知曉之意),“正讀”字音等。從東漢到隋唐五代,“小學”的內容更加豐富,包括了討論字形、音韻一類的書籍。及至唐代編纂《舊唐書·經籍誌》,把《爾雅》等書歸入“小學”,從此,“小學”的基本內容得以確定下來。宋代時,開始有人把“小學”稱作“文字之學”,把文字之學的內容分為三類:體製(字形)、訓詁(字義)、音韻(字音)。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