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中國第一古刹洛陽白馬寺(1 / 2)

公元前6至5世紀,古印度的喬答摩·悉達多創立了佛教,他被尊稱為釋迦牟尼,意為釋迦族的聖人。後來,佛教雖然在印度本土逐漸消失,卻在世界範圍內傳播開來,成為影響巨大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一般認為,。傳入的線路大體與絲綢之路相符,經中亞傳入我國新疆地區,再深入內地。晚些時候,佛教經斯裏蘭卡、爪哇、馬來半島、越南傳到我國廣州,這是海路。

佛教最初隻在我國上層人士中傳播,下層民眾是被禁止信仰的。中國所建的少數寺廟,也隻供來華的胡僧與外域商人進行宗教活動。經過逐漸地適應,緩慢地流傳,佛教到東晉十六國時趨於繁榮,南北朝時出現了眾多的宗派,至隋唐時期進入鼎盛,形成八大宗派。兩宋以後,佛教的一些教義被儒家吸收,加上封建統治者的某些限製,佛教漸趨衰微。2000年來,佛教在中國長期存在,流傳甚廣,與道教、儒學有對立,更有融合,對中國傳統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他姑且不論,僅從佛教寺廟這個方麵的影響來看,即為其他宗教所不及。

佛教寺廟是進行佛教活動的公開性建築宅院,是佛教傳播信仰發展到一定階段上的必然產物。它們不僅和宗教、文化、藝術、教育相聯係,而且還不同程度地影響到農業生產、商業經濟等社會生活的許多方麵,具有多種社會功能。寺廟是宗教文化背景影響下的物質產物,在一定程度上凝結了宗教文化的精髓。它莊嚴雄偉,精美華麗,與周圍山水協調一致,創造了以它為中心的整體藝術環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漢魏以來人們的審美情趣和信仰。比如,從文化和景觀的視角來說,寺廟殿堂作為集建築、雕刻、繪畫、書法、文學等多種藝術為一體的琳琅滿目的綜合藝術館,既是古代文化活動中心之一,也是人們休憩遊覽的重要場所,不但給人們帶來美的享受,也給詩人畫家以藝術的熏陶,使之產生創作的激情和靈感。

俗諺“天下名山僧占多”,不僅許多風景名勝之地打上了佛教的烙印,而且由於曆代統治階級的提倡和信徒的崇奉,形成了一股曆2000年久盛不衰的建寺之風。於是,中國曆史上既有北魏楊衒之在《洛陽伽藍記》裏描繪的洛陽城內外佛寺的興隆景象,也有唐代詩人杜牧“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詩句所描寫的南朝佛寺既多且美的盛況。

東漢末年,以洛陽白馬寺為代表,我國開始出現規模宏大的佛教寺廟。三國以來,長安、洛陽和長江中下遊建寺漸多,始呈興盛之象。南北朝時期,是佛教發展的一個高峰期,不但翻譯了大量的佛經,形成南方注重義理修心、北方注重靜坐修持的不同學風,而且修建起大量寺廟,造寺建塔成為佛徒的喜好。當時,南方有寺廟8000餘座,僧尼18萬多人;北方有寺廟三萬餘座,僧尼200多萬人。其中,北魏的洛陽城內外,就有寺廟1367座。隋唐時期,是中國佛教發展的鼎盛時期。至唐武宗時,全國大中型寺院54座,小型廟宇四萬多座,僧尼近30萬人,還擁有15萬寺院奴隸和大片土地,寺院經濟迅速膨脹。在寺院建築史上,至今民間還流傳著“唐寺宋塔”這一說法。唐宋以後,創建寺院要向政府申請,得到許可,方準興建。寺院的名稱也由政府頒定。《舊唐書·職官製》說:“凡天下寺有定數,每寺立三綱,以行業高者充之。”到了近代,寺院大致分為兩類:一類叫作“叢林”或“十方”;一類叫作“小廟”或“子孫”。每個寺廟都必定屬於一定的宗派,世代相承,很少任意更改。盡管許許多多的寺廟在經曆雷火地震、風霜雨雪等大自然因素的侵蝕損壞和人為的破壞毀棄,或毀損慘重,僅剩殘垣斷壁,或灰飛煙滅,無影無蹤,但仍然留下了大量的佛教寺院。今天,我們已無法考證出中國佛教寺院數字曾經達到的最高紀錄,但我們有充足的統計材料可以說明,到1949年前後,我國的佛教寺院達五萬處之多。

盡管佛教寺廟的諸方麵,包括建築、神像等,往往都與虛構的傳說和宗教的解說密切相關,籠罩著神秘的氣息,給人們留下了無窮的曆史因襲的重負,但是,這些寺廟建築,撇開其荒誕迷信的一麵,畢竟千姿百態,風格各異,是我國曆史文化遺產寶貴財富的組成部分,是勞動人民豐富智慧和驚人創造力的結晶。“江山留勝跡,我輩複登臨”,如果我們以正確的指導思想,從恰當的角度,去了解這些佛教寺廟,我們就一定會獲得一些美的享受,從中吸取一定的宗教、曆史、地理和文物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