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的最基本元素是樂音,也就是有一定音高關係的一組音。我們現在用C、D、E、F、G、A、B(音名)或1、2、3、4、5、6、7(唱名)來表示。它們的音高都有固定的標準,比如國際通行的標準A=440赫茲(即每秒振動440次),其他的類推。沒有這個標準,就無法構成音樂。
我們的祖先,在勞動之餘也是要娛樂的,娛樂的主要方式是唱歌跳舞。這種原始的歌舞很簡單,《尚書·益稷》記載說:“夔曰:‘於!予擊石拊石,百獸率舞。’”意思是說,先民們敲打著石製的勞動工具,模仿各種飛禽走獸的動作。
據說到了黃帝時期,都還沒有完整科學的音律,也就是還沒有科學地找到構成音樂的那一組樂音。
黃帝時候有一個叫伶倫的人,對音樂很有研究,黃帝就讓他負責製作音律。
古人製作音律的方法,是用不同長度的一組竹管來定音。竹管越長,音就越低;竹管越短,音就越高。然後調整竹管的長度,慢慢來尋找合適的音。
於是,伶倫就跑到一個叫阮隃(昆侖)山的地方,在山北的嶰溪之穀去砍伐一些厚薄均勻的竹子來製作律管。但是他製作的長長短短的律管,吹出來的音相互之間都不協和,用這些音來製作樂曲,聽起來總是有種怪怪的感覺。
伶倫很苦悶,又找不到解決的辦法,就常常一邊冥思苦索,一邊在山中遊蕩。有一天,他突然聽到一陣非常美妙的鳥叫聲,高低回環、清脆悅耳。伶倫非常高興,這不就是自己想要尋找的音律嗎?
他走近一看,原來是兩隻鳳凰,站在高高的梧桐樹上,正在愉快地唱和著。伶倫仔細聽,發現鳳的叫聲有六種不同的高低,凰的叫聲也有六種不同的聲音,他就模仿這十二種聲音,製成十二支律管,一吹,聲音非常協調。其中,三寸九分長的那一支竹管吹出來的音,被伶倫稱之為“黃鍾”,然後以它為標準,定出了其他十二個音律。它們是:黃鍾、大呂、太簇、夾鍾、姑洗、中呂、蕤賓、林鍾、夷則、南呂、無射、應鍾。相當於西方音樂中的 C、#C、D、#D、E、F、#F、G、#G、A、#A、B。而西方音樂中的1、2、3、4、5、6、7,則用宮、商、角、變徵、徵、羽、變宮來表示。
後來,黃帝又叫伶倫和榮將按十二律鑄造了十二口樂鍾,用它們與宮、商、角、徵、羽五聲相配,用在樂舞伴奏中。在每年的仲春之月的乙卯日,才用來表演,這個樂舞被命名為《鹹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