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推薦序(1 / 2)

韓秀雲

韓秀雲,就職於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講授宏觀經濟學課程。1978~1982年就讀於南開大學經濟係,獲經濟學學士學位。1982~1984年就讀於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師從穀書堂、蔡孝箴教授,獲經濟學碩士學位。1984年年底~1991年年底任教於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1987年獲得清華大學教學工作優秀獎。1991年年底~1993年公派德國科窿大學經濟係做訪問學者;1993~1995年在德國慕尼黑國防大學經濟管理係攻讀博士學位。1995年回到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MBA、企業總裁、政府官員巳逾數萬名。

主要研究領域在宏觀經濟分析、西方經濟學、金融以及產業經濟趨勢研究等方麵,在《經濟學動態》、《國際貿易》、《國際經濟合作》、《清華大學學報》、《南開經濟研究》等國家級和省部級學術刊物發表學術論文數十篇,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和省級課題6項。兼任清華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央電視台財經評論員,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經濟顧問及經濟頻道首席顧問、《經濟日報》總編室經濟顧問。

個人學術專著代表作:2004年出版《推開宏觀之窗》,於2004年獲第14屆中國圖書獎,2011年出版第三版;2008年出版暢銷書《看不懂的中國經濟》,獲2008年最佳商業圖書獎;2009年出版《金融海嘯與我何幹》一書,獲2009年度輸出版優秀圖書獎。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和《名家論壇》主講嘉賓。

前言

10年前,以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為標誌,我們開始進入經濟全球化時代。為使大眾能準確理解宏觀經濟基本原理和國家政策走向,我寫了《推開宏觀之窗》普及讀本。

10年中,以互聯網和3G移動通信覆蓋全國為標誌,我們徹底融入全球信息化時代。中國一路超越眾多西方發達國家,成為世界意義的強國。與此同時,更多中國人和中國企業勇敢跨出國門,走向全球成了中國銳不可當的潮流。在社會即將深刻變革前夕,我把這些年對未來的思考寫進《中國新趨勢》,奉獻給各位讀者。

10年後,作為世界主要領導者,中國也必然和美國、歐盟一樣,與其他新興國家一起成為現代國際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曆史進步規律看,它一定是加速變革的又一個豐碩的10年,中國下一步發展的深度、廣度及輝煌成果還會超出全世界目前最大膽的預期。變革的核心是從過去追求物質產量到現在積累財富數量,轉到未來滿足全體人的社會需求,徹底實現以人為目標的現代化,這就是中國大趨勢。

未來充滿希望,運氣稍縱即逝。要想不辜負曆史帶給我們的機遇,就要拿出勇氣,依靠政治智慧和過人膽略,對現實做出清醒的判斷,對目標抱有堅定的信心,克服思維的習慣惰性,戰勝對風險的無名恐懼,做出合乎理性的抉擇,才有可能抓住機會獲得預期成果。在這種關鍵時刻,我們最需要避免的就是由誤判導致的災難性決策。所以,提高認知能力是減少決策失誤的必要條件,什麼樣的認知水平就決定什麼樣的未來。

麵向未來,青年人誓言“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曆史使命”,中年人強調變革才是“時代主旋律”,老年人坦承“以不變”再不可能“應萬變”。落實到行動上,我們亟待克服“重經驗輕科學”的思維方式,我們的觀念遠沒有跟上中國地位的變化和世界對我們的期待。閉目塞聽、蔑視理論必然導致“車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橋頭自會直”的盲目自信,而被這種盲信催生出來的盲動又毀滅過多少人的夢想?一個民族絕不能沒有自信,但它不是自滿,更不是自負,它出自理性。

中國的下一步轉型必將為國民提供更多的選擇機會,是主動應對還是被動應付,結果大相徑庭。無論個人、家庭、企業還是政府機構都可據此定位,力爭躍上新的台階。百姓要有家產更保值的方法,青年人要有更適合發展的職位,老年人要有更周到的看護機構,勞動者要有更嚴格的法律保障,弱勢群體要有更嚴密的保護,企業家要轉向更具前景的產業,官員要更適應政府職能轉變的新要求,教育、科研部門必須為國家創新做出徹底變革。

人是中國最寶貴的財富,一個都不能埋沒。未來中國就是要為每一個人營造公平正義的家園,讓他們能專心幹正事,充分發揮聰明才智。我相信,隻要有中國人在,就沒有創造不了的人間奇跡。一個國家的文明底線從強者對弱者、富人對窮人、男人對女人、官員對百姓的態度上最能體現出來。沒有人的尊嚴,沒有思想的解放,就不可能有偉大的民族,更不可能完成偉大的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