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有毒的話語往往隱藏在親密關係中(1 / 1)

但是在我看來,純粹為了獲得控製的愉悅感而實施控製的情況並不常見。大部分實施話語控製的人其實不一定是所謂的“病態自戀者”。最常見的情況是,實施控製,比如說欺騙,是為了隱藏可能引發伴侶問題的某種行為,盡管這樣做可能後果相當嚴重。

本書的寫作目的是幫助讀者識別控製的情境和行為,表達自己的感受,發出預警信號,以免受到由此帶來的心理傷害。很多時候,抑鬱甚至精神錯亂之所以產生,是因為我們需要獨自麵對虛假信息:直覺或感受告訴我們事情沒有那麼簡單,但是伴侶卻試圖說服我們,我們並沒有看見我們所看見的,我們不必相信我們所相信的。

為什麼在感情生活中,一個人(有時候則是雙方)要用語言去誘導另一個人掉進陷阱呢?為什麼人們常常看不出話語中的毒素?在伴侶之間,如果條件允許,有些人就會以有毒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另一些人則可能受到這些似是而非的話語的傷害。

話語控製和語言錯誤這兩個詞指的不是同一個概念。語言錯誤指的是說出來的話不符合約定俗成的語法規則;話語控製則是一種有意為之的行為,多數情況下是為了蒙蔽對方,達到某種目的,也可能是為了馴服對方,使對方病理化。需要強調的是,在這裏,“控製”一詞並不是說控製者這樣做是為了使對方不痛快。如果是的話,那就是這個人的個體問題了。這裏所說的控製,是在某種情況下,伴侶之間脫口而出的、具有欺騙性的話語。

伴侶的二人世界與外部世界之間隔了一層紗。伴侶之間發生了什麼,外人很難看透。在這樣的情況下,悲劇有可能會發生。話語控製可能會被用來蒙蔽對方、讓對方羞愧,或是斥責對方。親密關係是一個小型的溝通實驗室,人們在這裏學習和使用各種溝通技巧,從最平常普通的到最卑劣肮髒的、具有危害性的,嚴重的甚至可能讓人抑鬱或患上精神病。

學習識別這類語言陷阱,有助於擺脫其帶來的困境,更何況,這種情況不止發生於伴侶之間,在職業生活中、在醫療和宗教事務中,我們也會遇到這種情況。

本書談論的是伴侶之間愛情的幻滅以及使用“有毒的話語”的情況。哪裏有幻滅,哪裏就會萌生有毒的話語。在伴侶之間,唯有彼此相愛,才能保護他們免受有毒的話語的傷害。

但是在我看來,純粹為了獲得控製的愉悅感而實施控製的情況並不常見。大部分實施話語控製的人其實不一定是所謂的“病態自戀者”。最常見的情況是,實施控製,比如說欺騙,是為了隱藏可能引發伴侶問題的某種行為,盡管這樣做可能後果相當嚴重。

本書的寫作目的是幫助讀者識別控製的情境和行為,表達自己的感受,發出預警信號,以免受到由此帶來的心理傷害。很多時候,抑鬱甚至精神錯亂之所以產生,是因為我們需要獨自麵對虛假信息:直覺或感受告訴我們事情沒有那麼簡單,但是伴侶卻試圖說服我們,我們並沒有看見我們所看見的,我們不必相信我們所相信的。

為什麼在感情生活中,一個人(有時候則是雙方)要用語言去誘導另一個人掉進陷阱呢?為什麼人們常常看不出話語中的毒素?在伴侶之間,如果條件允許,有些人就會以有毒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另一些人則可能受到這些似是而非的話語的傷害。

話語控製和語言錯誤這兩個詞指的不是同一個概念。語言錯誤指的是說出來的話不符合約定俗成的語法規則;話語控製則是一種有意為之的行為,多數情況下是為了蒙蔽對方,達到某種目的,也可能是為了馴服對方,使對方病理化。需要強調的是,在這裏,“控製”一詞並不是說控製者這樣做是為了使對方不痛快。如果是的話,那就是這個人的個體問題了。這裏所說的控製,是在某種情況下,伴侶之間脫口而出的、具有欺騙性的話語。

伴侶的二人世界與外部世界之間隔了一層紗。伴侶之間發生了什麼,外人很難看透。在這樣的情況下,悲劇有可能會發生。話語控製可能會被用來蒙蔽對方、讓對方羞愧,或是斥責對方。親密關係是一個小型的溝通實驗室,人們在這裏學習和使用各種溝通技巧,從最平常普通的到最卑劣肮髒的、具有危害性的,嚴重的甚至可能讓人抑鬱或患上精神病。

學習識別這類語言陷阱,有助於擺脫其帶來的困境,更何況,這種情況不止發生於伴侶之間,在職業生活中、在醫療和宗教事務中,我們也會遇到這種情況。

本書談論的是伴侶之間愛情的幻滅以及使用“有毒的話語”的情況。哪裏有幻滅,哪裏就會萌生有毒的話語。在伴侶之間,唯有彼此相愛,才能保護他們免受有毒的話語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