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1章 尾聲:中國願望(1 / 2)

六十年甲子一輪回,中國已然走過。

這60年,對五千年的文明古國來說,僅僅是發展的一個片斷;而與共和國同齡的人們,現在已經開始照顧孫子輩了。這60年,中國起碼經曆了三代人。

從新中國建國之前,無數中國人就懷揣著對國家的忠誠、對社會的理想、對未來生活的期許奮鬥求索、奉獻前進。中國人的多少藍圖,多少夢想,多少目標,都可以歸結為兩條“中國願望” 。第一條是希望我們的祖國繁榮強大,第二條是希望自己的生活富裕美滿。“中國願望”像一條紅線,貫穿了新中國六十年曆史。

屈辱的近代曆史,巨大的心理失落,不斷失敗的探索,讓中國人呼籲一個繁榮強大的祖國,相信強大的祖國將庇護神州百姓、賜予美滿的生活。抱著這樣的信念,我們在1949年迎來了新中國 的誕生。大江南北都在歡呼國家的新生,有詩人高歌:“時間開始了!”——之前的中國是停滯的、落後的。帶著對新時代的期望,中國人到邊疆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到螺絲釘應該 去的地方去,在短時間內草創了一個規模初具的大國框架,建立了一個強大的國家政權。

新中國前期,湧現了許多英模人物、經典思潮。它們幾乎都是由國家力量主導的,有的就是國家力量出於需要樹立的,整齊劃一又影響廣泛,至今能引起中國人的認同和肯定。比如雷鋒、焦 裕祿,比如南京長江大橋、大慶油田,比如國際主義精神、艱苦奮鬥自力更生。而改革開放之後,個人逐漸代替集體逐漸掌握了話語權,加上時代發展導致社會越來越多元多邊,越來越寬容 開放,共和國後期的榜樣和思潮就顯得多而散。人們的記憶豐富了,能引起絕大多數人認同的人物和思潮卻少了。有意義的爭論越來越多。個人在社會生活和思想觀念中的興起,也許是新中 國前後期的一大區分特點。

與之相伴,“中國願望”中的兩條,個人生活的富裕美滿在共和國前期是服從於國家的繁榮強大的。為祖國埋頭奉獻五十年,獻完青春獻子孫。在那可歌可泣的時代中,中國貧油過的帽子被 甩進了太平洋,北大荒變成了北大倉,兩彈一星的成功讓中國昂首進入大國俱樂部,東方紅的樂曲響徹全球,奠定了中國繁榮富強的底子。改革開放以後,兩條“中國願望”是並行的,相互 補充的。前期的精神財富成了後期創造物質財富的利器,外國的風景撲麵而來,中國人憑借能力、品行和運氣先富了起來。國家的力量有進有退,不斷強大。中國人正在步步走進“中國願望 ”。

60年來,中國在變,中國人的生活在變,中國人的臉也處於不斷變化中。人是社會變遷中最積極,最鮮活的元素。所以,本書把關注的重點對準社會變遷中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