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大事
1511年(明正德六年)前後京族祖先開始從越南北部沿海一帶分批遷來澫尾、山心、巫頭等地。
1886年(清光緒十二年)江平地區的漢族、京族人民組織江平抗法義軍。
1888年冬(清光緒十四年)清政府在廣西南部靠近越南的地方設防城縣,歸欽州府管轄。京族三島隸屬防城縣管轄。
1946-1949年粵桂邊區遊擊隊深入京族海島活動,京族青年加入遊擊隊。
1952年春開展清匪反霸減租退押運動,山心、澫尾、巫頭建立了人民政權。
1952年3-12月開展土地改革(山心土地改革始於1954年)運動,廢除封建剝削製度。
1952年巫頭、澫尾、山心建立的京族自治鄉。
1953年2-8月進行漁業民主改革
1954年下半年開展農業互助合作運動。
1954年8月萬東漁農團結社成立。
1956年萬東漁農團結社改為萬東深海漁業大隊。
1956年京族地區基本完成漁業、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1957年冬開展社會主義教育和整風運動
1958年5月1日東興各族自治縣成立,巫頭、澫尾、山心京族自治鄉撤銷
1958年10月1日江平人民公社成立,京族地區實現了“人民公社化”,進入“大躍進”時期。
1965年秋京族三島“圍海造田”工程正式開工。
1968年萬東深海漁業大隊解散。
1972年1月京族三島“圍海造田”工程完工。
1982年京族地區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
20世紀90年代京族邊境貿易興起。
1993年東興經濟開發區成立。
1993年京島旅遊度假區正式開工。
1996年10月東興經濟開發區改為東興市。
1997年澫尾中學由村級學校升格為市直學校,並改名為“東興市京族中學”。
2003年8月澫尾小學與京族中學合並,更名為“東興市京族學校”,是中國唯一一所京族學校。
2006年5月20日京族哈節列入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7年喃字、京族服飾與獨弦琴藝術、魚露製作工藝一起入選防城港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獨弦琴藝術和哈節文化一起入選第一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2008年時年53歲的琴師蘇春發入選第一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7月,中國·防城港第一屆京族哈節如期舉行,這是防城港市以政府主導的形式舉辦的首屆哈節,把京族民間傳統節日上升到政府主導層麵及旅遊文化產業發展層麵。
2009年文化部公布的“中國民間藝術之鄉”的名單中,廣西東興市由於京族獨弦琴而榜上有名;時年74歲的京族澫尾村“翁村”羅周文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時年63歲的黃尚文由於精湛的魚露製作工藝入選第二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7月,東興京族博物館、東興京族生態博物館於澫尾正式建成並開館。京族字喃文化傳承研究中心正式掛牌。
2010年4月9日,由京族“哈妹”蘇海珍、黎春玲、趙霞等組成的“京族哈妹組合”取得了第十四屆CCTV青歌賽中團體賽決賽資格,4月28日,由“京族哈妹組合”等組成的廣西代表隊進18強,這也是近年來廣西隊取得的最好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