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導論(1 / 1)

在我國海岸線南端,居住著我國唯一的一個以海洋漁業經濟為主的少數民族——京族。

這個民族既古老又年輕。

說它年輕,是因為就現今居住在中國的京族來說,其祖先乃是16世紀初開始陸續從越南北部沿海遷徙而來的,至今隻有500年的曆史。

這個民族既傳統又現代。

說它傳統,是因為在數百年的曆史發展進程中,它仍保留了自己獨具特色的民俗。說它現代,是因為它從往日的“靠海吃海”轉變成如今的“放牧海洋”,在中國-東盟泛北部灣經濟文化的國際合作和北部灣經濟區開發的建設熱潮中,展現了海洋文化底蘊的激情與爆發力,一躍成為中國人均最富裕的少數民族之一。

中國的京族主要聚居於廣西,隻有2萬多人口。聚居於京族三島及其附近漁村的京族也隻有1萬多人,然而,這個人口較少的民族居住地既沿海又沿邊,集邊緣與前沿於一身,兼具漁獵、農耕的身份,這在中國56個民族中是獨一無二的。作為一個跨境民族,它在促進跨邊界交往過程中充當著“天然橋梁”和“人文通道”的作用,對於促使邊界的“屏蔽效應”向“中介效應”的轉化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對中華民族的形成作出了獨特而卓越的貢獻。

然而由於人數較少,廣大讀者對中國京族了解極為有限,編纂一本全方位介紹中國京族曆史與文化、給人以了解和啟迪的書很有必要。

從“社會發展史”到“文化生態學”的理念貫穿本書,這是本書的刻意創作。一個民族文化的形成與發展,是與國家的發展、區域的發展以及各行業的發展緊密相連的,但也有它特定的內涵和範疇,有它的宏觀文化生態背景與微觀文化環境。全書的篇章結構緊扣民族文化特有的內涵和範疇,這是本書的一個特點。中國京族共同的聚居區域和人口,共同的經濟生活,共同的語言和文學藝術,共同的風俗和婚姻,是本書的基本內容,而民族教育、科技、衛生、體育事業,則構成京族社會生活不可或缺的內容,成為本書的組成部分。除了這些常識性的介紹,本書更有對中國京族文化的深層挖掘。中國京族的哲學思想、精神氣質、文化發展願景、族際交往背後的特點和規律……本書都作了開創性的研究。

我們在對中國京族文化進行整體性介紹和研究後發現,新中國成立後的60年,特別是在改革開放後,作為體現京族民族特征的語言、服飾、風俗、婚姻,發生了令人難以置信的變化。這種變化使我們深感著書記錄中國京族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引發了我們研究京族傳統文化快速變遷的濃厚興趣,並從中窺見了當代民族共同體演變的種種規律。我們既為京族經濟的飛躍發展感到歡欣鼓舞,也為京族傳統文化的迅速淡化以至流失而有所擔憂。因此本書對體現京族海洋民族傳統文化的文學藝術和風俗習慣等均作了比較詳細的敘述和介紹,並努力探究其來源,與周邊民族文化的關係,目的是為了增強本書的史料價值,為保存和弘揚京族海洋民族優秀文化作些貢獻。此外,關於中國京族的現代化建設,關於京族聚居區教育、科技、衛生、體育等事業的發展,本書也作了一定的介紹。

21世紀以來,各級政府和京族群眾對京族傳統文化采取了許多保護措施。京族民族生態文化博物館的落成,對於京族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弘揚,對於在京島旅遊開發中挖掘、展示京族這個海洋民族的優秀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京族同胞中的有識之士出資建立了京族文化培訓基地,供京族老人每周舉行“唱哈”活動;京族知識分子搜集整理京族古籍,進行喃字和獨弦琴培訓;在旅遊開發中,嚐試把京族民俗融入到各種風情表演和互動中;京族學校把京族傳統文化引入課堂,還配備了越南語教師,從小學開始設立越南語課,這使京族文化得到了有效地傳承和弘揚。這些保護和弘揚京族優秀文化的舉措,無疑將使京族具有海洋民族特色的優秀文化得到保護、創新和發展。

將曆史與現實相結合,並對未來進行展望,是本書有意識的嚐試。我們力求本書特色鮮明、重點突出、通俗易讀、深入淺出。雖然傾注了精力,開展了認真的研究,但由於編寫時間有限,作者對京族傳統文化迅速異化和趨同的深層原因還來不及深入思考和探索,難免出現遺漏、偏頗之處,希望廣大讀者給予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