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農業與現代化(1 / 2)

中國古代農業多元交彙、精耕細作的特點是如何形成的呢?

中國古代農業的發展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它遇到過不少困難和挫折。從上麵的敘述我們可以看到,我國的自然條件對古代農業的發展既有有利的一麵,又有不利的、甚至是嚴峻的一麵。我國曆史上自然災害相當頻繁。據鄧雲特《中國救荒史》統計,從公元206年到1936年,我國水、旱、蝗、雹、風、疫、地震、霜、雪等災害共發生5150次,平均每四個月發生一次;其中旱災1035次,平均每兩年發生一次,水災1037次,平均亦每兩年發生一次。土地條件也是利害參半。我國現有耕地中不少是原來的低產田,外國人視為不宜耕作的“邊際土地”。從社會條件看,我國長期處於封建地主製統治下,廣大農民受地主和封建政府的苛重剝削,這種剝削降低了農民的生產能力和抗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尤其是封建地主製的痼疾——土地兼並的惡性發展,往往促使各種社會矛盾激化,導致大規模農民起義或統治階級內部各集團之間的戰爭。民族矛盾也會發展為民族戰爭。民族戰爭有時和階級戰爭接踵而至。戰亂又往往和天災糾結在一起,像一張血盆大口,無情地吞噬掉多少年積累的農業生產成果。在我國曆史上,由於天災人禍相繼發生造成赤地千裏的慘狀是屢見不鮮的。在封建社會後期,我國農業又麵臨人口膨脹所造成的巨大壓力。

我國古代農業盡管遇到無數次大大小小的天災人禍,但從來沒有由於技術指導的錯誤而引起重大的失敗。不管遇到什麼樣的困難和挫折,精耕細作的傳統始終沒有中斷過,而且,正是這種傳統,成為農業生產和整個社會在困難中複蘇的重要契機和重要手段。魏晉南北朝的農業史、遼金元的農業史、清代的農業史,都說明了這一點。

但要實現中國農業現代化,並非要全盤否定中國的傳統農業。我們隻能拋棄傳統農業中落後的東西,對其中合理的成分則應繼承和發揚。精耕細作的科學技術體係正是我國傳統農業的精華和合理內核,在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過渡的今天仍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例如它集約經營、主攻單產,對土地資源的利用比較經濟,這無疑適合我國當前人多地少、耕地後備資源嚴重不足的社會經濟條件。而且,世界上土地有限,人口卻不斷增長,人類總是要向有限的土地索取越來越多的產品,以滿足不斷增長的人口的需要,因此從長遠看,人類也隻能走精耕細作、提高單產的道路。

我們知道,農業生產以動植物為對象,離不開自然界,自然環境如何,對農業生產影響極大。不過,農業生產的主體是人,而人並非隻是消極地適應自然,而是能夠能動地改造自然。所謂自然條件的優劣,是相對而言的,它對農業生產的作用是正是反,是大是小,往往視人類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為轉移。如滔滔江河,當人們還不能控製它的時候,往往洪潦橫流、肆虐大地;一旦人們控製了它,河水就聽從人的使喚,給人類帶來灌溉、航運以至發電等多方麵的利益。我們還可以看到,過於“優厚”的自然條件(如天然食品庫過於豐裕)往往助長人們對自然界的依賴;而相對嚴峻的自然條件,反而會激發人們改造自然的勇氣和才智。因此,對農業生產發展更有意義的,不是自然條件的“優厚”,而是它的多樣性。中國古代農業實得益於這種多樣性。它不像某些古代文明那樣局促於一隅,而是發生於一個十分寬廣的地域內。它跨越寒溫熱三帶,有遼闊的平原盆地,連綿的高山丘陵,眾多的河流湖泊,各地自然條件差異很大,動植物資源十分豐富,這是任何古代文明起源地無法比擬的。在這樣一個寬廣的舞台上,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農業實踐,無論廣度和深度,在古代世界都是無與倫比的。各地區各民族基於自然條件和社會傳統的多樣性而形成相對異質的農業文化,這些文化在經常的交流中相互補充、相互促進,構成多元交彙、博大恢宏的體係。在這一體係下,農業具有發展與創新的內在動力,而且回旋餘地很大,“東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這使得它在總體上具有極強的抗禦災害、克服困難的能力。

注釋:

總之,現代科學、現代裝備與精耕細作的優良傳統相結合,是中國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也將是中國農業現代化的特點和優勢。中國傳統農業的精華,將在中國未來的農業中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