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上海畫派(3 / 3)

任伯年的肖像畫,被推為清代第一高手。最初受教於他的父親。到上海後,任伯年與上海天主教會徐家彙土山灣圖書館主任劉德齋交往密切,劉善西洋素描,對任伯年的寫生素養有一定影響。傳統肖像技巧加上一定程度的西方寫生基礎,給任伯年以堅實的造型根底。因此,他所畫肖像,都結構準確,形神畢肖。最著名的肖像作品有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的《高邕之像》、藏浙江博物館的《寒酸尉像》等。

花鳥畫在任伯年的作品中占著最大的比重,影響也更廣泛。他的早期花鳥畫有近於陳洪綬雙勾填色的一路,有略近惲南田沒骨花卉的一路,亦有勾點結合的寫意。70年代中期以後,融入水彩畫法的小寫意風格漸漸成熟並演為主流。它的基本特色是,筆法淋漓頓挫,色彩明麗穎秀,氣勢與韻致相參相合,活潑、清新、俊逸。在構圖上,有大幅巨製,亦有抒情小品,平中見奇,跌宕多姿。他既喜用生宣,亦喜用熟性紙絹。凡用生宣,多筆法的縱橫飛蕩、淡墨渴鋒的搖曳點斫,或者勾、潑結合的畫法,放縱而酣暢。凡用絹底(或熟宣紙),則多水、多淡墨、淡彩、多沒骨法和變通了的水彩法。不是暈染出而是點染出形象;留住水痕,顯出透明性,淡化深遠與主體效果,突出平麵性和淡泊感。

吳昌碩畫得最多的是梅、蘭、藤、荷、桃、菊,也間作山水人物。

吳昌碩的詩才敏捷,下筆不俗,如信手拈來,自然曉暢,質樸無華,詩友唱合,每每捷足先登,句出新意,令人折服。

吳昌碩的書法,早年學鍾繇,中年後,楷法傾向黃山穀,行草純任自然,晚年行書遒勁凝練,勢疾而意徐,筆致如精鐵蟠曲。他的隸書,結構喜長體,筆法雄厚拙樸。他的篆書稱絕於世。自雲:“餘學篆好臨石鼓,數十載從事於此,一日有一日之境界。”他四五十歲以前所臨石鼓,循守繩墨,點畫畢肖。中年以後漸漸離其形,60歲左右便確立了自我麵目,到七八十歲則達到遺貌取神的高超之境。

任伯年(公元1840—1896年)名頤,字伯年,號小樓,浙江紹興人。父親任鶴聲(號淞雲)是個善畫肖像畫的民間畫師。任伯年自幼受父親影響,酷愛繪畫。1861年冬,太平天國軍東進,22歲的任伯年曾在太平天國軍中打過戰旗,後來到上海一家扇莊當學徒,得遇名畫家任熊、任薰,並隨他們往蘇州學畫。中年起,開始在上海賣畫,畫名逐漸傳遍大江南北。

1927年11月吳昌碩病逝於上海,享年84歲。他給後人留下了大量的繪畫、書法、印刻作品,有《吳昌碩畫選》、《吳昌碩作品集》等畫冊流傳於世。除此以外,他的著述也很多,有《削觚〔gu姑〕廬印存》、《苦鐵碎金》、《元蓋寓廬偶存》、《缶廬集》、《缶廬別存》等。

例如上海博物館所藏《碩桃圖》,圖中垂掛著一枝被果實壓彎的桃枝,桃葉向背,婆娑生姿。在一簇簇濃重的墨葉之間,掩映著深紅色的桃子。畫幅右側題詩曰:“灼灼桃之華,赬〔cheng撐〕顏如中酒。一開三千年,結實大如鬥。乙卯秋吳昌碩”。此幅當是他72歲之作。題詩和屬款都成為構圖的一部分,且有生發畫意之妙。圖左上角又寫“移來”四字,似乎使人覺得這些碩大無比的桃子,真是由曼倩從天上移來3000年一結果的仙桃。單純、簡潔、渾厚、凝重,在蒼鬱中顯示著內在的美。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