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揚州八怪(2 / 2)

鄭板橋的家鄉溫暖、濕潤,多花、多竹,他20多歲起畫竹,至老不倦。曾自述其愛竹之心曰:“修竹數竿,石筍數尺……而風中雨中有聲,日中月中有影,詩中酒中有情,閑中悶中有伴,非唯我愛竹石,即竹石亦愛我也。”為了畫竹,他在自家屋南種竹,夏日嚐置一小榻於竹林中,臥看新篁〔huang皇〕初放,體會綠蔭下的涼適之感。秋冬之際,把竹竿截成小段,做成窗欞,再糊上白紙。風和日暖,一片片竹影映在窗紙上,宛如一幅幅天然圖畫。鄭板橋就是靠觀察和揣摩這些紙窗、粉壁,日光、月色下的竹影,再加上反複實踐,不斷地提煉概括,成就了他瀟灑、疏朗,堅實而又飄逸的風格。例如鄭板橋66歲時畫的《竹石圖》,圖中有一瘦長的石頭,兀然自立,幾竿修竹傍石而生,直衝雲霄,竹葉偃仰,疏密穿插,清瘦而挺拔。全幅並不著色,卻使人感到枝葉青翠,一片秀色;著筆不多已生動刻劃出竹子堅勁傲岸、節節不凋的風韻。此圖有畫家自己的題詩:“四十年來畫竹枝,日間揮寫夜間思。冗繁削盡留清瘦,畫到生時是熟時。”意思是說,我畫竹已有40年,白天不斷地揮筆作畫,到晚上還要反複思索,怎樣才能畫得更好。終於悟出,要去掉繁雜不美的部分,提煉概括出最能表現竹子特性的清瘦挺拔的形態。要達到這個目的,還要反複實踐,在十二分的熟練中去創造不同凡響的新風貌。這首詩用的是典型的“板橋體”,瀟灑奔放,輕盈秀逸,不僅與竹石相映成趣,而且在構圖上也起到了平衡的作用,成為整幅畫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江蘇揚州,地處運河入江口,自隋唐以來就是東南重鎮。至清康熙後期,又因鹽業的發達而空前繁榮。商賈雲集,漕運如梭,商業階層迅速發展,不少新興的巨商,賈而好儒,常不惜巨金,造園林,廣邀騷人墨客酒宴歌舞、吟詩作畫以附風雅。許多懷才抱藝的畫家也聚集在這裏各展所長並獲得聲名。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