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1 / 2)

如今的我們總在探索生命的起源,而生命又是宇宙最微不足道的存在,真的微不足道嗎?當然不是的。生命其實隻是宇宙中的矛盾體,怎麼矛盾呢?宇宙就是個最大的圓形“生命體”,無形的能量就是它的血液,各個運轉有序的星球就是它的“細胞”,星球的自爆不過是宇宙自身“細胞”的新陳代謝而以,巨大恒星的自爆從而會產生的巨大的黑洞,不過是新陳代謝後產生的“潰瘍”,黑洞靠吸收周邊的隕石才能愈合自身的“潰瘍”,而這些貌似無意識的能量卻支配著整個宇宙的運轉,所以能量才是宇宙的核心。生命就是起源於這些能量的轉換過程,生命來源於能量的碰撞,而生命卻隻能活在“冰火的協奏曲裏”,在熾熱的能量周邊生命無法存活,而在冰冷的深淵中生命也無法蘇醒,恰恰隻有在熾熱能量與冰冷深淵之間的生命才能奇跡被能量分離而喚醒,所以生命本就是能量轉換後留下的奇跡,亦是冰火的矛盾體——所以生命才會活的那麼不容易。

在冥古宙時期宇宙中的能量使各個星球運動,46億年前兩顆巨大行星運動間相撞產生了結合與分離,質量大的行星把比它略小的行星撞爆後,巨大的爆炸力使其自身原本豐富的氘原子無限聚變,被撞爆的大行星像被瞬間肢解一樣,殘骸快速向反方向移動,這個奇跡的撞擊成就了質量大的行星變成為一顆恒星——太陽,而被撞爆的大行星則成了很多個小行星,小行星則被恒星的引力吸引使其圍繞著恒星自傳,便成就了如今的太陽係。

而太陽係中隻有地球才有生命。地球開始之前是沒有生命的.地球在冥古宙期間,也就是地球46億年形成之初到38億年前結束,從一個熾熱的岩漿球逐漸冷卻固化(計算表明僅需1億年),出現原始的海洋、大氣與陸地,但仍然是地質活動劇烈、火山噴發遍布、熔岩四處流淌,在41億年前到38億年前地球持續遭到了大量小行星與彗星的轟擊,根據同時期月球撞擊坑推算(月球麵對地球的那一麵的大部分大型盆地如危海、寧靜海、晴朗海、肥沃海和風暴海也都是於此一時期撞擊形成的),地球遭遇了撞擊,形成22000個或者更多的直徑大於20公裏的撞擊坑;形成約40個直徑約1000公裏的撞擊盆地;形成幾個直徑約5000公裏的撞擊盆地;約每100年造成嚴重的環境破壞。冥古宙在38億年前結束後,內太陽係不再有大規模撞擊事件,已知的地球最古老的岩石(位於北美克拉通蓋層的艾加斯塔片麻岩及西澳洲那瑞爾片麻岩層的傑克希爾斯部分)也定年在38億年前.冥古宙之後就是太古宙時期,經過了一段漫長的能量轉換及化學演變,就是說大氣中的有機元素氫、碳、氮、氧、硫、磷等在自然界各種能源(如閃電、紫外線、宇宙線、火山噴發輻射等等)的作用下,合成有機分子(如甲烷、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水、硫化氫、氨、磷酸等等).這些有機分子進一步巧合合成,變成生物單體(如氨基酸、糖、腺甙和核甙酸等).這些生物單體進一步聚合作用變成生物聚合物.如蛋白質、多糖、核酸等.這一段過程叫做化學演化.蛋白質出現後,最簡單的生命也隨著誕生了.這是發生在距今大約36億多年前的一件大事.從此,地球上就開始有生命了.生命與非生命物質的最基本區別是:它能從環境中吸收自己生活過程中所需要的物質,排放出自己生活過程中不需要的物質.這種過程叫做新陳代謝,這是第一個區別.第二個區別是能繁殖後代.任何有生命的個體,不管他們的繁殖形式有如何的不同,他們都具有繁殖新個體的本領.第三個區別是有遺傳的能力.能把上一代生命個體的特性傳遞給下一代,使下一代的新個體能夠與上一代個體具有相同或者大致相同的特性.這個大致相同的現象最有意義,最值得我們注意.因為這說明它多少有一點與上一代不一樣的特點,這種與上一代不一樣的特點叫變異.這種變異的特性如果能夠適應環境而生存,它就會一代又一代地把這種變異的特性加強並成為新個體所固有的特征.生物體不斷地變異,不斷地遺傳,年長月久,周而複始,具有新特征的新個體也就不斷地出現,使生物體不斷地由簡單變複雜,構成了生物體的係統演化.於是成了地球上早期生命的形態與特性.地球上最早的生命形態很簡單,一個細胞就是一個個體,它沒有細胞核,我們叫它為原核生物.它是靠細胞表麵直接吸收周圍環境中的養料來維持生活的,這種生活方式我們叫做異養.當時它們的生活環境是缺乏氧氣的,這種喜歡在缺乏氧氣的環境中生活的叫做厭氧.因此最早的原核生物是異養厭氧的.它的形態最初是圓球形,後來變成橢圓形、弧形、江米條狀的杆形進而變成螺旋狀以及細長的絲狀,等等.從形態變化的發展方向來看是增加身體與外界接觸的表麵積和增大自身的體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