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尾聲(3 / 3)

高溪受命之後,私謂國懿仲曰:“吾之立無虧,為先君之未殯,非奉之也。今世子已至,又得宋助,論理則彼順,較勢則彼強,且易牙、豎貂、常之巫戕殺百官,專權亂政,必為齊患,不若乘此除之,迎世子奉以為君,則諸公子絕覬覦之望,而齊有泰山之安矣。”

國懿仲曰:“兄言是也,但要除去無虧,必先除去易牙、豎貂。”

高溪曰:“欲除豎貂,易如反掌耳!”

國懿仲曰:“如何除之?”

高溪曰:“易牙統兵駐郊,吾召豎貂托以議事,因而殺之,率百官奉迎世子,以代無虧之位,吾諒易牙無能為也。”

國懿仲曰:“此計大妙!”乃伏壯士於城樓,托言機密重事,使人請豎貂相會,豎貂聞請,昂然而來,高溪置酒,樓中相待,三杯之後,高溪開言:“今宋公糾合諸侯,起兵送世子至此,何以禦之?”

豎貂曰:“已有易牙統兵出郊迎敵矣。”

高溪曰:“眾寡不敵,奈何?老夫欲借重大人,以平齊難。”

豎貂曰:“貂有何能?如老上卿有所差遣,惟命是聽。”

高溪曰:“欲借爾之腦袋,以謝罪於宋耳!”

豎貂一蹴而起,伸手拔劍。高溪顧左右喝曰:“還不下手!”

壁間壯士突出,執貂斬之。高溪遂大開城門,使人傳呼曰:“世子已至城外,願往迎者隨我!”

國人素惡易牙、豎貂之為人,因此不附無虧,見高溪出迎世子,無不攘臂樂從,隨行者數千人。國懿仲入朝,直叩宮門,求見無虧奏言:“人心思戴世子,相率奉迎,老臣不能阻擋,主公宜速為避難之計。”

無虧問曰:“易牙、豎貂安在?”

國懿仲曰:“易牙勝敗未知,豎貂已為國人所殺。”

無虧怒曰:“國人殺豎貂,汝安得不知?”環顧左右:“還不把國老賊給孤拿下!”

國懿仲聞言,搶步出殿。無虧帶領內侍數十人,乘一小車,憤然仗劍出宮,一邊走一邊傳旨:“有赴靖難者,晉爵一級。”

這一傳,靖難者未至,反叫出許多冤家出來,這些冤家,無非是高氏、國氏、管氏、鮑氏、寧氏、隰氏、東郭氏、王氏、賓須氏、東郭氏、陳氏、閭邱氏、晏氏眾官員子弟。當初隻為不附無虧,被易牙、豎貂、常之巫殺害的,其家屬人人含怒,個個銜冤,今日聞宋君送世子入國,易牙統兵拒戰,論起私心,巴不得易牙兵敗,又怕宋國兵到,別有一番殺戮之慘,大家懷著鬼胎,及聞高老上卿殺了豎貂,往迎世子,無不歡喜,都道:“今日天眼方開!”齊帶器械防身,到東門打探世子消息,恰好撞見無虧乘車而至,仇人相見,分外眼紅,一人為首,眾人相助,各各挺著器械,將無虧圍住。內侍喝道:“主公在此,諸人不得無禮!”

眾人譏笑道:“分明是亂臣賊子,焉稱主公!”揮械亂砍,可憐無虧,做君未及三月,被眾人所殺。

易牙屯兵東關,與宋相持,忽聞軍中夜亂,遣使探之,眾人紛紛說道:“無虧、豎貂已死,高老上卿率領國人,迎接世子昭為君,吾等不可助逆。”

使者還報易牙,易牙歎曰:“軍心已變,莫若逃亡。”引心腹數人,連夜逃奔魯國。

天明,高溪來到軍營,安撫易牙所領之眾,同至郊外,迎接世子昭,與宋、衛、曹、邾四國請和,犒以金帛牛羊,四國兵乃退。

高溪見四國兵退,奉世子昭行至臨淄城外,暫停公館,使人報國懿仲整備法駕,同百官出迎。

公子元、公子潘聞知其事,約會公子商人,一同出郭奉迎新君。歸途中,公子商人咈然曰:“我等在國奔喪,昭不與哭泣之位,今乃借宋兵威,以少淩長,強奪齊國,於理不順。諸侯之兵已退,我等不如各率家甲,聲言為無虧報仇,逐殺子昭,吾等三人中,憑大臣公議一人為君,也免得受宋國鉗製,滅了先公盟主的誌氣。”

公子元曰:“五弟之言是也,要殺子昭,必借宮中之言,方為有名。”

公子商人曰:“這有何難?”遂率公子元、公子潘同造長衛姬之宮。長衛姬聞聽眾人欲為公子無虧報仇,泣之曰:“汝能為無虧報仇,我死無恨矣!”即命糾集無虧舊日的一般左右人眾,合著三公子之黨,同拒世子。豎貂手下亦有心腹,欲為其主報仇,也來相助,分頭據住臨淄城各門,國懿仲畏四家人眾,將府門緊閉,不敢出頭了。

高溪謂世子昭曰:“無虧、豎貂雖死,餘黨尚存,況有三公子為主,閉門不納,若要求入,必要交戰,倘戰而不勝,前功盡棄,不如仍走宋國求救為上。”

公子昭曰:“但憑國老主張。”

高溪乃奉世子昭出奔宋國,宋襄公才班師及境,見世子昭來到,大驚曰:“世子因何而來?"

高溪代答道:“公子元、公子潘、公子商人並公子無虧及豎貂舊部,拒城不納。”

宋襄公歎曰:“此寡人班師太早之故也。世子放心,有寡人在,何愁不入臨淄哉!”即時命大將公孫固增添車馬。——先前有衛、曹、邾三國同伍,隻用兵車二百乘,今日獨自出車,加至四百乘,——公子蕩為先鋒,華禦事殿後,親將中軍,護送世子,重離宋境,再入齊國。

高溪曰:“賢侯為齊出兵,老朽無以為報,願效犬馬之勞,為宋先驅。”

宋襄公曰:“諾。”

高溪驅車前行,把關將吏,望見是高老上卿,忙開門延入,直逼臨淄下寨,宋襄公見國門緊閉,吩咐三軍準備攻城器械。

公子商人謂公子元、公子潘曰:“宋若攻城,必然驚動百姓,我等率四家之眾乘其安息未定,合力攻之。幸而勝固善,不幸而敗,可暫避它鄉,保存實力,俟機東山再起。強如死守於此,萬一諸侯之師來到,悔之晚矣!”

公子元、公子潘齊聲應道:“五弟所慮甚是,如何處置,吾等視五弟馬首是瞻。”

公子商人曰:“既然這樣,小弟鬥膽進言,吾等可於今夜,各引軍去劫宋寨,不知二位尊兄意下如何?”

公子元、公子潘齊曰:“可!”

到了二更三點,三公子打開城門,各引軍去劫宋襄公,因不知虛實,單劫了公子蕩的前營,蕩措手不及,棄寨而奔。中軍大將公孫固,聞前寨有失,急引大軍來救。後軍華禦事,同齊之高國老,亦各率部下接應,四家黨羽雖眾,各為其主,人心不齊,怎抵得宋國大兵,當下混戰了一夜,四家人眾,被宋兵殺得七零八落。公子元恐世子昭入國,不免於禍,乘亂引心腹數人,逃奔衛國。公子潘、公子商人收拾敗兵入城,宋兵緊隨其後,不能閉門,崔夭為世子昭禦車,長驅直入。右卿國懿仲聞四家兵散,世子已進城,乃聚集百官,同高溪擁立世子昭即位,即以來年為元年,是為孝公。

孝公即位,論功行賞,進崔夭為大夫,大出金帛,厚犒宋軍。

宋襄公留齊境五日,方才回宋。時魯僖公起大兵來救無虧,聞孝公已立,中道而返。

公子潘與公子商人,惟恐孝公問罪,將出兵拒敵之事,盡推在公子元身上,國、高二老,明知四家同謀,欲孝公釋怨修好,單治首亂易牙、豎貂、常之巫之罪,盡誅其黨,餘人俱赦不問。是秋八月,葬齊桓公於牛首岡之上,連起三大墳。以晏蛾兒附葬於旁,另起一小墳。又為公子無虧、公子元之故,將長衛姬、少衛姬兩宮內侍宮人,悉令從葬,死者數百人。

齊桓公從死到安葬拖了近一年的時間,以後齊國政局一直動蕩,國力日益衰落,霸業隨著齊桓公的死去而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