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今天回看中關村的全部曆史,可以發現,每隔10年,就會有個傑出的技術成果成熟起來,拉著整個國家的信息產業往前走。這幾乎可以稱之為信息技術產業的“10年定律”:80年代是“中文處理時代”;90年代是“個人計算機時代”;此後則是“互聯網時代”。三次技術浪潮前赴後繼,彼伏此起。1996年的與眾不同之處,就在於它恰好是個交彙點。“第一次浪潮行”將結束,“第三次浪潮”剛剛湧起,在這兩者中間,“第二次浪潮”進入高峰,來勢洶湧,站在潮頭上的那個人,正是我們此前提到的楊元慶。
最遲在1996年初,楊元慶就決心要讓聯想微機超過Compaq、IBM和HP,成為“中國市場第一”。微機的銷售量在他手裏已經增加三倍,但要說市場份額,當時連Compaq的三分之一都不到,在公司全部收入中也隻占12%。不過,這並不影響他的野心。屬下的一群年輕人成了他的堅定支持者。他們重新計算流水線的生產能力,弄清楚廠房要不要擴建、投資要不要增加、熟練工人還缺多少、要不要修改采購流程,要不要尋找新的供應商,然後把這一切都寫進“三年規劃”,弄個塑料封皮,裝訂成冊,鄭重其事地呈遞公司總裁室,也讓員工人手一冊。“要讓全體員工都清楚這個目標,”楊元慶掂著那本厚厚的規劃書這樣說,“然後朝著‘第一’的方向走。”有人問他打算怎麼幹。他回答:“我一天到晚拿著材料成本在看。”這是真的。他每天上班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核對英特爾微處理器的全部信息。他在尋找戰機。他知道公司的未來依賴於贏得這場戰鬥,說它“生死攸關”,一點都不過分,所以做得非常仔細,沒有十足把握決不出手。
價格仍是最有力的武器,就像兩年前一樣。他對價格的反應天生敏銳,還特別注意英特爾身後那幾個小規模的芯片製造商,這些小公司的市場份額加起來不過30%,但是他們跟在英特爾後麵窮追不舍,不斷推出技術上旗鼓相當的芯片,又讓價格略低一籌。他們的“追隨+低價”的策略看上去相當成功,逼得那個龐然大物不敢懈怠,也讓所有的下遊製造商因芯片不斷降價備嚐酸甜苦辣。
時機是突然到來的。楊元慶在2月1日接到報告,英特爾宣布將其主流產品“奔騰100MHz芯片”的單價從278美元降到195美元。接著又有新消息傳來:在未來3個月,奔騰150MHz芯片也將降價。一切跡象全都證明,英特爾試圖在“奔騰芯片”上孤注一擲,甩開身後的追隨者。楊元慶嗅出英特爾的野心,但他不相信它能畢其功於一役。為了保持它的領先地位,它將不得不每過3個月就降價一次。一直在等待機會的楊元慶驚訝地發現,由於微處理器的價格下降,如果把一台原來定價15000元的“奔騰75MHz”降到9999元,他依然有利可圖。
中國的計算機市場已經來到轉折點上。自從1995年微軟發布“視窗95”,“486”迅速失寵,“奔騰”成為全世界追逐的對象。楊元慶是第一個意識到機會已經到來的人。他立即將蓄謀已久的“廉價奔騰”計劃付諸實行,命令生產線開足馬力,讓電腦的日產量從300台增加到1000台,又告訴銷售人員各就各位,打通所有運輸環節,把電腦源源不斷地送往全國。
1996年3月15日這一天,無論在中關村的曆史還是在整個國家計算機產業的曆史,都是值得留下一筆的。在無數次地被動挨打之後,國產微機第一次作為強勁的競爭者出現在市場。楊元慶宣布自己旗下的“奔騰係列”全線降價,其中入門級“75MHz”售價9999元。這是當時全世界電腦市場上第一款萬元人民幣以下的“奔騰”,所以被媒體叫做“1996中國個人計算機市場的一聲驚雷”。
說是“驚雷”,有些誇張,但是新價格一出現在市場上,的確在電腦製造商中引起強烈不安。Compaq和IBM這些無可爭議的“世界電腦之王”,現在突然發現自己要對付一個年輕氣盛的對手。奇怪的是,過去電腦市場上的價格戰都是外國廠商特別敏銳,這一次卻是中國廠商最先做出反應。一大群中國品牌跟在聯想身後殺將出來,轉眼間戰鼓雷鳴,軍號嘹亮:同創宣布其“奔騰75”售價9700元;方正宣布把“奔騰75”降至萬元;浪潮宣布把奔騰係列降價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