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驗區(1)(2 / 2)

這種對“民營經濟”的疑慮,當時有個證據,就是四通公司。過去幾個月裏,萬潤南的政治熱情和野心把他引上歧途,由於這位老板的指引和鼓勵,整個公司也離開商業軌道,卷入政治的漩渦。隨後,萬潤南逃出京城流亡國外,把四通公司留給那個目瞪口呆不知所措的中關村。

看來四通在劫難逃。當時所有人都是這樣想的,隻有一個人與眾不同。他看到了他的機會,決定抓住它。這個人就是段永基。他是四通公司副總經理。此前他在中關村的創業史上平淡無奇,此後他將成為最大玩家,直到獲得“中關村村長”的聲譽。

段永基也不斷接到周圍的人向他發出的警告。根據他在過去幾月的表現,他的處境不會比那位上司萬潤南好多少。從當時的情況看,段是有機會逃亡的,因為他已成功到達香港。可是他卻孤注一擲地掉頭北上,返回京城,像個沒事人似的到公司來上班。

段永基具有投機者和冒險家所需要的驚人天賦,尤其是處理危機的能手。形勢越是對他不利,他就越是臉不變色。他在1946年出生於甘肅。那是中國西部一塊最貧瘠的土地。當他在中關村成名之後,很多人都以為他是北京人。每逢這時,他就會說:“我是西北人,窮鄉僻壤。1965年才進北京的。”在我們國家,這樣的家庭通常都有極為強烈的奮發向上的精神,但卻很難看到一種恒久不變的價值取向。段永基在這種環境長大成人,帶著幾分與生俱來的流氓無產者的習氣。他的身材中等,體格並不強壯,頭腦異常敏捷,既熱情又冷酷,既講義氣又好權術,兼有細心周密和漂浮張揚的雙重色彩。他在青年時代博覽群書,涉獵頗廣,及至步入中年,反倒更加注重人情世故的修煉。“文革”期間他是清華大學的學生,那個年代的大學生,與其說是學習專業,不如說是學習“與人奮鬥”。畢業之後,這年輕人一度想成為一個優秀教師,也的確做了一陣中學老師。但他很快改變主意,想要從事科學。當他有機會成為航天部一個研究所的副所長時,又對自己在科學方麵的前途失去興趣。在一次偶然的交易中,他從他的當化工廠廠長的同學手裏,用兩塊錢一車的價格購買廢渣,從裏麵提取黃金轉手賣出,大撈一筆。這讓他發現了自己在商業方麵的才能,還有利用他人之長為己謀利的特殊本領。於是他再次改弦更張,進入四通,成了萬潤南麾下的一個副總經理。那是1985年,他39歲。

像很多出身底層的人一樣,他在思想深處渴望出人頭地,但此後幾年並不顯山露水。當王緝誌成為“四通電子打字機”的技術領袖時,他的角色非常模糊。他有時候管銷售,有時候管生產,有時候在和日本人的合作中擔當重要角色,有時候隻不過給王緝誌打下手。顯然是“電子打字機”的成功和公司的蒸蒸日上,使他把自己的命運與公司綁在一起。1989年春夏之交的那幾個星期,他眼看萬潤南把公司一步步拖進政治深淵,第一次對他欽佩的這位老板產生懷疑。當後者終於匆匆逃亡、公司所有高級經理全都張皇失措的時候,潛藏在他身體深處的那種異於常人的稟賦,終於到了爆發的一天。

在這危機關頭,他以特有的膽魄和幾分賭徒心態投入戰鬥。他在6月5日直奔天津,他知道那裏存著公司的2000台“2401打字機”。此後兩天他奔波於京津之間的公路上,把那些打字機全部運回來,裝進玉泉山腳下的一個破舊車間。他相信,不管形勢發生怎樣的變化,“2401”終究是“2401”,不會沒人要,所以打算囤積居奇,隻等風聲一過,高價賣出,養活公司那些嗷嗷待哺的員工。公司員工已作鳥獸散,但他相信他們會回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