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1)(1 / 2)

《時代》雜誌的封麵故事在大多數情形下都是撩人的。

它在2007年1月22日的一期上,用了一幅血紅色的圖片來展示中國:一個巨大的五星升起在萬裏長城之上,金光閃閃,在風起雲湧的大千世界投下萬道霞光。光芒中跳出一行字來:“中國:一個新王朝的出現”。(China:DawnofaNewDynasty)。兩位作者,《時代》雜誌執行主編助理邁克爾?艾裏奧特(MichaelElliott)和《時代》北京分社社長西蒙?艾裏特(Simonelegant),為這期封麵寫出的故事長達11頁,按照他們的描述,在這個剛剛開始的世紀裏,美國的力量會走下坡路,而中國的力量將上揚。中國正將它的經濟影響轉變為強大的政治威力。因此,“說21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一點也不誇張”。

這是好幾年來世界範圍持續不斷的“中國話題”的最新表述。在這個世紀的最初幾年裏,全世界的人都在湧向中國。他們麵對這個急劇變化的國家,每天都在問:中國的崛起會成為事實嗎?它是一個和平過程嗎?它會成為國際化浪潮的一部分嗎?它會威脅其他國家的利益嗎?這個擁有強大經濟實力和不同政治製度的國家會同西方發生衝突嗎?

“你也要告訴我們一個中國崛起的故事嗎?”在北京城中心一個寫字樓的午餐廳裏,瑪薩?艾梅霞(MarthaAvery)這樣問我。她是個美國人,一個作家和翻譯家,也是我過去的一本書的英文版譯者。她對世界富有責任感,對中國充滿好奇。但是也像全世界一樣,她隻能站在很遠的地方打量這個國家,所以才會有此一問:“你能否告訴我們中國到底發生了什麼?”

“我正在努力。”我回答,“但我必須用我自己的方式。”雖然我將著眼於整個國家的大曆史,但是在描述這個曆史進程的時候,我的重點仍將是具體而微的人物和故事,我將由內部而不是由外部來觀察。這一回我選擇的樣本是中關村。

就曆史來說,中關村是我們國家的一個縮影。在20世紀的最後20年,中國打碎了精神枷鎖,戰勝了饑餓,又讓自己成為全世界最龐大的“製造車間”。在21世紀的第一個10年,它急切地渴望拿下新技術的高地,把“中國製造”變成“中國創造”。這是新一代人的夢想,激勵著整個國家再接再厲,進而成為一個世界範圍的話題。它拓展了中國和西方大國的合作,也增加著彼此間的疑慮。而中關村之所以值得注意,就因為它是這條道路上的先行者。它的迄今為止的曆史告訴我們,這個國家之所以能夠改變世界,是因為它改變了自己。

我從1998年開始接觸中關村,但是存心把它寫出,是過去兩年的事。在這之前,我用了大約18個月跟蹤微軟亞洲研究院,又用6個月調查聯想集團。這兩個機構都在中關村,相距不到兩公裏。一個是典型的美國公司,一個是典型的中國公司。那時我希望從公司內部來觀察時代的融彙演進,而把大部分中關村的故事拋諸身後。直到2005年的某一天,我忽然有了一些新的想法。當時我來到雙清路上,在清華創業園A座302房看到一個場麵,有如新世界的混沌初開。這間屋子裝著38家公司,每家公司隻不過占有其中一個方格,由一張簡易電腦台和一把轉椅組成,和大公司裏那種員工座位沒有什麼差別,隻不過,在通常鑲嵌員工姓名的那些地方,貼著公司名稱,一律由普通道林紙打印而成,淩亂一片,讓我想起滿天繁星。電腦台後麵坐著的那些人,個個年輕。他們是老板,也是會計,還是自己公司唯一的員工。隻要花500塊錢,就能在這裏坐一個月,而他們在這裏的時間通常不會超過半年。很多人失敗了,但總會有人成長起來,擴大隊伍,搬到樓上。那裏有單間辦公室,沿著走廊排列,是為他們這些人準備的。室內空間略大,可以擺下四五張桌,門外掛著一塊公司招牌。站在走廊裏,可以看到兩排公司匾牌分列左右,筆直地伸到盡頭。12個月、也許18個月之後,這些公司中的大部分也會垮台,但必定有幾家繼續成長,它們將搬到更大的寫字樓去,占據整整一層。我對公司的創業景象並不生疏,可眼前這一切竟是聞所未聞。像微軟和聯想,它們都是擁有數萬員工的龐大公司,但是說老實話,它們都沒有“A座302房”那樣讓我感到震撼。我看到智慧、激情、勇氣,看到壓力和不確定性,看到一種生生不息的力量,看到死亡和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