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真正的趨勢:告別脆弱,做實至名歸的大國(4)(1 / 3)

中石油憑什麼能夠這麼做呢?原因在於壟斷。在騰訊關於此條新聞的7520條網友評論中,被頂得最多的一條獲得2萬多次的支持——“國家的悲劇,都是壟斷惹的禍”。中石油、中石化這些大型國企之龍頭,不僅繼承了國企改革前國家工業部門的壟斷權力,而且因擁有了經營自主權和分配自主權而實際上進一步放大了自身的權力,從而使自己變成了一個“獨立王國”或者說是龐大的既得利益集團。於是,我們看到中石化原總經理陳同海利用對國家資源的巨大處理權力,一次性將加油站批給情婦,再經轉手輕鬆獲利1億多元。

因此,人們罵的並不是中石油“奪冠”這個結果,而是中石油財富積累的過程。表麵上,人們罵的是中石油,實質上罵的是壟斷,而壟斷其實是另一種形式的特權!

四、富士康事件與中國模式之痛

中國的低交易成本優勢是以低談判成本優勢為基礎的,而低談判成本優勢實際上是一種低人權優勢。

沒有了生命,發展還有何用

年5月26日晚,就在富士康科技集團總裁郭台銘視察深圳廠區當天晚上,富士康發生了員工的“第12跳”,又一位年輕的生命隨風而逝。

12跳,10死2傷,他(她)們的年齡都在20歲左右,最小的18歲。

這絕不僅僅是富士康的恥辱,也為中國模式敲響了警鍾。

中國模式是什麼?簡單地說,它首先是一種勤勞模式。2009年底,美國《時代》周刊揭曉年度人物,“中國工人”登上亞軍位置,成為榜單上唯一的一個群體。

登上《時代》的幾位女工正是來自深圳,她們與富士康12連跳的員工在本質上並無二致,都是背井離鄉從遙遠的地方來到這裏,尋求安身立命之所。中國乃至世界的奇跡歸功於他們,正如《時代》寫的,“正是這些男男女女,他們過去的奮鬥、現在的思考以及對未來的看法,引領著世界經濟走向複蘇之路。”

然而,《時代》的描述仍然過於浪漫主義了,如果他們深入探究下去,就會發現,這些中國工人“奮鬥”則“奮鬥”了,至於“現在的思考”以及“對未來的看法”那是沒有的,因為他們根本無暇進行思考。其實,他們不思考還好,一旦思考了,給自己帶來的不是希望,而是絕望。富士康的24歲小夥子盧新思考了,發現自己“在浪費生命和前途”,於是便跳了樓。

這是中國奇跡或曰模式的另一麵,以極低的人力成本,以人海戰術換取比較優勢,打造世界工廠,掙得一點最微薄的利潤。中華全國總工會集體合同部部長張建國在2010年5月初表示,我國居民勞動報酬占GDP的比重,在1983年達到56.5%的峰值後,就持續下降,2005年已經下降到36.7%,22年間下降了近20個百分點。他舉的另一個數據更為直觀:2005年廣東省總工會調查顯示,珠三角地區農民工月工資12年來隻提高了68元,超過一半的進城務工人員隻能靠加班加點獲取多一點的收入。

富士康正是這種模式的典型代表。作為全球最大的代工廠,富士康生產著筆記本電腦、數碼相機、手機等世界各種名牌電子產品。“代工廠”,顧名思義,它隻能收一點代工費,利潤的絕大部分都被品牌企業拿走。以手機iphone為例,富士康每生產一部iphone,利潤隻有2%~3%,而蘋果公司每賣出一部iphone,利潤高達200美元。

如此低的利潤,富士康如何維持這麼一個龐大的產業帝國?答案就在80萬之巨的富士康年輕工人身上。富士康員工的工資很低,如果不加班,就隻能拿到當時規定的900元最低工資。為了利潤,為了錢,企業壓榨員工,員工壓榨自己,於是加班成為了常態。據員工透露,加班所得竟占總收入的一半!據臥底富士康的《南方周末》記者報道,富士康每個員工都會簽一份“自願加班切結書”,隨後你的加班時間便不再受法律規定的每月上限36小時的約束。

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勞動生產率,富士康將生產流水線上員工的每一個工作動作進行分解,以達到員工動作標準化。每個工人都有固定的工位,坐著的不能站起來,站著的不能坐下去,每個工人每天都在重複著同樣的動作。在富士康會有類似監工的高級線長,不定時的拿著相機巡回在生產線上,發現員工偷懶睡覺,這個員工會被告知罰款500元。在富士康,員工連自己的衣服都由工廠統一清洗。一個寢室裏的員工互不相識,形同陌路,因為他們沒有時間互相交流。人,完全變成了機器。

富士康說他們準備了壓力宣泄室,也有遊泳池、網吧,但是為數寥寥的這些設施如何能滿足幾十萬工人的需要呢?更何況,在無止盡的加班壓力下,他們又如何有餘力和心情去宣泄,去運動呢?

在這種情況下,出問題是正常的,不出問題才不正常。

長期關注農民工權益的深圳當代社會觀察研究所所長劉開明曾跟一個老板做過一次實驗,在蘇州一家做織機的企業裏,他和老板各按工人那樣做一個小時,之後問老板感覺如何,老板說“頭腦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