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章順利入關(1 / 3)

崇禎十七年,李自成兵進北京城,崇禎皇帝命吳三桂的關寧鐵騎,調動回京勤王,吳三桂受封平西伯,守住對抗多爾袞的軍隊,今突然聞李自成兵圍北京,他突然陷入兩難,回京救主,又怕前腳剛走,多爾袞後腳跟來,不去勤王,又怕李自成的軍隊攻陷北京,他突然陷入兩難,很是不解崇禎皇帝怎麼會要他的守疆軍隊做勤王師。他好希望崇禎皇帝再次下旨,命他駐守原地,守住關外關卡。

由於有種種擔憂,吳三桂遲疑著要不要進京勤王,他想北京城有附近的勤王之師,可是他不明白的是李自成早已經將勤王之師給卡斷了,而崇禎的指令是無奈下的。當吳三桂躊躇著出軍,遲遲抵達河北豐潤,這個時候的崇禎皇帝已於前日自縊於煤山。萬念俱灰的吳三桂於是感到再去勤王已沒有實際意義,他商量著先應該抵擋外族,於是馬上撥轉馬頭會師山海關。在崇禎下令吳三桂入關前,為反駁吳三桂有降清之意的謠言,吳三桂的父親吳襄曾很肯定地說道:三桂忠孝,必不至此。

明人看重“求忠臣於孝子之門”,在與清軍抗戰的最前線寧遠,城內至今保存著祖大壽祖氏兄弟在明帝批準下修建的雄偉石坊。上麵“忠貞膽智”、“登壇駿烈”所讚頌的,正是在抗清前線與清軍死戰數十年,被俘降清,之後反清投明,最後再次在絕境中無可奈何就縛於清軍的祖氏兄弟。與祖氏兄弟相比,吳三桂顯示出更大的矛盾性。李自成也知道吳三桂的軍隊是一支很能作戰的軍隊。李自成試圖以政治方式招降吳三桂,曾“令諸將各發書招三桂”;在三月底攜帶四萬兩白銀前往山海關,將搶奪來的錢糧賞賜已經14個月沒有軍餉的吳部,並再次派人攜帶萬兩白銀和黃金千兩給吳三桂,並發書封侯。同時令吳三桂父親吳襄寫信招降吳三桂。

對李自成的招降,吳三桂高姿態表示:都城失守,先帝賓天,三桂受國厚恩,益以死報國。但他卻是很擔心受到李自成和多爾袞的裏外夾攻,他最不想降的是滿清。那將手到千古罵名。所以受到李自成的招降書後。他故意要問手下將領,“然非藉將士力不能以破敵,今將若之何?於是就是說李自成非你們所能敵,但是今天要與李自成敵對。多爾袞勢必乘勢攻城。這個將如何辦才好?當吳三桂說這句話的時候。已經有了降的意思,但是所有將領都不敢正麵回答,一個回答不好。勢必將掉腦袋,在所有人都不敢表態的情況下,他不得不逼問下屬將領,“今闖王使至,其斬之乎,抑迎之乎?”當吳三桂著出這句話的時候,已經有了投降李自成的意思,但是他要的答案很是強迫,所以諸將在他帶著暗示和壓力的迫問下終於回答“今日死生惟將軍命”時。吳三桂終於決定“報使於自成,卷甲入朝”。這和崇禎不願承擔失地責任何其相似。

吳三桂投降李自成,但還是全軍縞素為崇禎舉哀。他的這一舉動,就是顯示自己決不是為了貪生怕死,隻是為了漢人江山不落外族之手。吳三桂在投降李自成後,令士兵留守關外,以阻擋滿清士兵,自己披麻戴孝回京向李自成表忠,又裝著不忘前朝皇帝為其戴孝。對於吳三桂的投降,李自成恨是得意,他的士兵正在全城搜查糧食,卻還沒有達到搶奪的地步。就在這個時候,李自成的部將劉忠敏見到了陳圓圓,已經為其傾倒。劉忠敏瘋狂起來,認為吳三桂不過就是那麼一回事情,他直接將陳圓圓帶回家中。士兵報告上李自成,李自成親自帶回陳圓圓,陳圓圓大哭,李自成上前扶著安慰,卻不想被陳圓圓的美豔絕倫傾倒,頓時什麼吳三桂也被他忘到腦後。劉忠敏見李自成帶走陳圓圓,大十不詫,他將前朝的官員帶過來羞辱出氣。令士兵加強搜查北京全城,李自成還沒有上陳圓圓,劉忠敏的士兵已經開始搶奪百姓的財產。

所以李治亭認為,陳圓圓對於吳三桂決策的改變,同樣不容被曆史忽視。吳三桂前往北京途中,吳三桂得知父親吳襄被捕,反應起初是並不在意:“此脅我降爾,何患!”士兵傳來劉忠敏搶奪愛妾陳圓圓後,終於咬牙切齒,“大丈夫不能保一女子,何麵見人耶!”當下立刻反軍攻克山海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