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你呀,一輩子都這樣了!——不要給孩子亂貼標簽(1 / 3)

心理學上有一個定義,叫做“貼標簽效應”,是指一個人被一種詞語名稱貼上標簽時,他就會做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為與所貼的標簽內容相一致。『可*樂*言*情*首*發(www.klxsw.com)』『可*樂*言*情*首*發(www.klxsw.com)』如果你總是說自己的孩子笨,那他便開始認為自己笨。如果你總是罵自己的孩子淘氣,那他就會向你顯示自己的淘氣。如果你給自己的孩子貼上標簽,他就會向你的標簽的方向發展。他會認為反正自己就這樣了,而不會再去改正。

經常會聽到一些家長這樣說自己的孩子:“我家的寶貝,就是脾氣太倔了!”“我的女兒,就是內向。”“我們家寶貝愛動得很,一點都坐不住。”“我的孩子太笨了!”“我家的孩子膽子太小了!”“我家的寶寶太愛打架了,淨到外麵惹事!”……

心理學上有一個定義,叫做“貼標簽效應”,是指一個人被一種詞語名稱貼上標簽時,他就會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為與所貼的標簽內容相一致。

心理學家克勞特在1973年曾經做了這樣的實驗。他組織了一群人為慈善事業做出捐獻,然後根據他們是否有捐獻,標上“慈善的”或“不慈善的”。然後他又組織了另一群人,也同樣進行捐獻,不過這次沒有使用標簽法。後來,他再次組織了一次捐獻活動,讓前兩次參與的人再次前來捐獻,結果他發現,那些第一次捐了錢並被標簽為“慈善的”人,比那些沒有標簽過的人捐得要多,而那些第一次沒有捐錢被標簽為“不慈善的”比沒有標簽的貢獻更少。

心理學認為,之所以會出現“標簽效應”,主要是因為“標簽”具有定性導向的作用,無論是“好”是“壞”,它對一個人的“個性意識的自我認同”都有強烈的影響作用。給一個人“貼標簽”的結果,往往是使其向“標簽”所喻示的方向發展。如果你總是說自己的孩子笨,那他便開始認為自己笨。如果你總是罵自己的孩子淘氣,那他就會向你顯示自己的淘氣。如果你給自己的孩子貼上標簽,他就會向你的標簽的方向發展。他會認為反正自己就這樣了,而不會再去改正。

其實,孩子本來是清白的,卻在不知不覺中被安排了某種角色,貼上了某種標簽。維維是個6歲的孩子,由於在家裏他年齡最小,什麼事都由爸爸媽媽爺爺奶奶來做,他有時就會自然地“吩咐”別人為其做事。

這天晚上,他對爺爺說:“爺爺,把我的衝鋒槍幫我拿來!”爺爺正在看報紙,爸爸在旁邊說道:“不要總指揮人,自己去拿!”

接著,維維找到媽媽,對媽媽說道:“我餓了,你去幫我拿個蛋黃派!”

媽媽正在洗碗,說道:“這孩子,真愛指揮人!”

維維開始玩電腦遊戲,嫌爸爸看電視的聲音太大了,說道:“電視小點聲,我在玩遊戲呢!”

“聽聽,又在發號施令了!”爸爸在一旁說道。

其實,這雖然是家裏人一種不經意的說話,但是若每天孩子都能聽到這種“愛發號施令”的話,這無異於給他貼了一個標簽。漸漸地,他就會把自己“分配”到這種角色之中,成為了“特型”演員,也就是說,他就會習以為常,按這個“標簽”去做了。

一個人被別人下某種結論,就像商品被貼上了某種標簽。當被貼上標簽時,就會使自己的行為與所貼的標簽內容相一致。也許有的家長可能會這樣說,我給他貼上標簽,是想讓他改正。我說他笨,隻是“激將法”,是想他變得好一點而已。這樣的觀點似乎有一定的道理。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在“標簽效應”中,如果貼的標簽不是正麵的、積極的,那麼被貼標簽的人也可能由於覺得不公平而產生與所貼標簽內容方向相反的行動,也就是說,“激將法”是可行的。但是,要負麵的、消極的標簽產生正麵的效應需兩個條件:

一是被貼標簽者能夠理解所貼標簽是不客觀、不公正,二是被貼標簽者的獨立性要比較強。這兩點對於孩子來說,並不太合適。當我們大人去照哈哈鏡時,看到鏡子裏奇形怪狀的自己,並不會難過,而是一笑了之,這個前提是我們知道自己的真正麵目。試想,如果我們從來沒有照過鏡子,不知道自己是什麼樣子的,第一次照哈哈鏡時,可以就會以為那就是真實的自己了。

對於年幼的孩子來說,他們對自己並沒有清晰的認識,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聰明還是笨,是聽話還是愛搗亂……他們對自己的認識都是來自於別人的評價,尤其是父母的評價,就是他們的基本參照。父母對孩子的評價,無疑是給孩子貼了標簽,將成為他一輩子的心理製約。如果家長給孩子貼上負麵的標簽,家長以為是“激將法”,殊不知孩子會很認同家長的觀點,雖然心理不願意接受,嘴上反駁,心理也會覺得大人說得可能是對的,這樣就很難起到“激將”的效果。所以家長不可輕易對孩子下結論,不要給孩子亂貼標簽。這樣輕則會毒化親子關係,嚴重的還可能促使孩子向消極方麵發展。

其實很多時候,孩子的某些行為隻是一時的表現而已,家長若不去強化,孩子就會慢慢地淡化的。如果家長總是去說,就會對孩子形成心理暗示,他就會照著這樣去做了。所以父母不要把孩子的錯誤肆意宣揚,更不要給孩子隨意貼標簽。孩子的可塑性很大,一時的表現不代表就是他的性格。

瓊瓊是一個兩歲的小女孩,有一次,媽媽帶她一起去一個朋友家裏做客。在朋友家裏,瓊瓊就躲在媽媽懷裏,不讓陌生人抱,也不愛笑。媽媽就對朋友說道:“瓊瓊從來不讓陌生人抱,這孩子膽子太小了。”

等到瓊瓊睡著時,朋友對媽媽說道:“我給你提一個建議,我認為你在教育孩子上有一個誤區。孩子不讓陌生人抱,害怕陌生人,你不能當她的麵說出來。你這樣相當於給孩子貼了一個特定的標簽。孩子很聰明的,你們說的話,對她會有很大的影響。經常這麼對孩子或者對別人說,孩子就會在潛意識裏加強這個概念,反而真的很難改變。你千萬不要當著孩子的麵說她這不好,那不好,而是要鼓勵她!比如,她不讓別人抱,你就多帶她和生人接觸,偶爾讓抱抱,多出去玩,看看外麵的人,讓她懂得其實陌生人也沒那麼可怕,她以後慢慢就不會認生了。”

瓊瓊媽媽聽了之後,點頭稱是,從此不再這麼說孩子,而是按朋友所說的去做。果然,沒用多長時間,瓊瓊見到生人就不躲藏了,有時還會跟生人說話了。

不要給孩子貼上特定的標簽,父母一定要記住這一點,在孩子有缺點時,父母一定要弱化孩子的缺點,多給以正向的激勵,積極的引導,不要強化孩子對自己缺點的概念。

有一個五歲的孩子,老家是南方的,父母來北京打工,也帶他一起來到了北京,將他送到了一所幼兒園裏。在幼兒園裏,老師要求說普通話,而孩子在家裏學的是家鄉話。孩子在幼兒園裏要說普通話,回到家裏跟爸爸媽媽又要說家鄉話,把他都弄暈了。突然有一天,這個孩子說話開始結巴了。媽媽一聽,說道:“你咋不好好說話,咋還結巴了呢?”這個孩子說話一結巴,媽媽就會訓道:“咋又結巴了呢?”爸爸也在一旁訓斥:“好好說話,別結巴。”結果孩子越緊張越結巴,結巴越來越嚴重。

與他同班的另一個孩子,與他的情況相同。但是這個孩子回到家裏,爸爸媽媽從來不當麵提他結巴的事。孩子跟爸爸說話時,三個字得結結巴巴地說很長時間,爸爸就耐心地等他說完這三個字,但從不提結巴的事情,兩三個月時間之後,這個孩子就自動恢複了。

孩子一時說話結巴,你不去提它,孩子自然就會恢複。孩子一時任性發脾氣,你就想辦法教育,但不要給他貼上“脾氣大”的標簽,不要因為孩子幾次的膽小,就認定他是一個膽小的孩子。弱化孩子的小缺點,給孩子提供一個寬鬆的環境,他慢慢地就會改正了。

一個負責學前培訓的組織,培訓了近萬名學齡前兒童,並在組織課外活動以及課堂教學中,對他們的思想和行為特點、變化規律及影響因素,進行了跟蹤觀察和抽樣調查,發現有一些現象值得研究分析。比如做遊戲,有的孩子十分怯懦,小朋友邀請他也不敢動;有的孩子比較遵守規則,有的則特別頑皮霸道,有時正玩得好好的,卻突然對小朋友動拳腳……不少孩子有一些古怪偏執的行為表現。通過觀察和訪問家長,逐漸弄清了原委:原來,有些家長經常當著孩子和外人的麵,或誇讚他們如何老實聽話,或數落他們不愛吃這個、不願吃那個,或無奈地感歎“這孩子越來越頑皮,真拿他沒辦法!”等等。講得多了,孩子的性格和行為變得跟家長的評價越來越相像。出現這種現象的深層次原因,就是“標簽效應”在作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