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想說“卿卿”,不容易(1 / 3)

非人,非人,真不是人!這罵法和當時的“何物等流”差不多,說您不是東西!

這裏,先不忙看元方是怎樣有理有據地反駁對方的,隻看這“非人”一詞。在魏晉南北朝時,用“非人”和“何物等流”來罵人,都是很過分的。

一般來說,直稱對方姓名,或是在有名望有身份的人跟前稱他乳名,都算是在罵人。比如,地位相近的人,連姓帶字地稱曹操為“曹孟德”,這是對的;而您叫他曹操,或是曹阿瞞,這就不禮貌了——就算是無意為之,也挺無禮的嘛!

還有“豎子”這個詞,雖說也可以是對童仆和小孩兒的一般性稱謂,但多數情況下,是一個蔑稱。而且,此詞“生命力”實在太旺盛,從春秋戰國起,至明清時都能見到它的蹤影。

想象一個畫麵,如果有人對您“田舍奴”“頭錢價奴兵”“乞索兒”這樣一連串罵下來,您就立刻從鄉巴佬,變身賤奴,再變身乞丐了!但這都不算啥,再來個“獠”和“蠅蚋”,您會瞬間淪落為狗啊蟲子之類的身份。

看懂了吧?那時最厲害的罵人辦法,就是給您降級、降級,再降級,直到變成異類為止!至於說,對那些身份特殊的人,罵人就該有針對性。比如,“賊禿奴”是專罵和尚的。

當然,這些稱謂都是糟粕,今人了解就行,可不要照做啊!在我們這個文明古國裏,隻有出入各種場合,都能應對自如的人,才會被人認為深具修養,才能得到別人發自肺腑的尊重。

要做到應對自如,禮儀的知識不可少,避諱的知識更重要。在南朝宋時,譜學家王弘便是因此出了名。傳說,王弘可“日對千人,不犯一人之諱”,真不知要有怎樣的天賦,或是後天努力,才能夠做到。

要是不懂避諱知識,其人際交往效果,是會大打折扣的,這樣的人也不適合擔任官職。與王弘同時代的劉道隆,就犯過這樣的錯。

根據《南史》的記載,劉道隆聽孝武帝稱讚謝朝宗富有文采,說他是“殊有鳳毛”,非比尋常,還以為是他家裏有鳳凰羽毛。於是,一來出於好奇之心,二來出於巴結之意,忙不迭跟去謝家,說要看看鳳毛。

哪知,對方大不樂意,直奔內室,把他晾在外頭。

原因很簡單,謝朝宗的父親的名諱是“鳳”,孝武帝說他“殊有鳳毛”,是在誇他有乃父之風。可劉道隆因為不懂避諱,既得罪了別人,又侮辱了自己。

還有個故事的主角,是東晉時的王忱。

那會子,南郡公桓玄要出任太子洗馬,船行途中暫停於獲渚,王忱聽說這事以後,忙熱心地去探望他。這本來是好事,誰想王忱剛服了五石散,一時間腦子不得勁兒,在交談之中,竟說自己不能喝冷酒,讓隨從去“溫酒”。

這一聲,立刻讓桓玄傷心起來——他父親,名諱為“溫”。

非人,非人,真不是人!這罵法和當時的“何物等流”差不多,說您不是東西!

這裏,先不忙看元方是怎樣有理有據地反駁對方的,隻看這“非人”一詞。在魏晉南北朝時,用“非人”和“何物等流”來罵人,都是很過分的。

一般來說,直稱對方姓名,或是在有名望有身份的人跟前稱他乳名,都算是在罵人。比如,地位相近的人,連姓帶字地稱曹操為“曹孟德”,這是對的;而您叫他曹操,或是曹阿瞞,這就不禮貌了——就算是無意為之,也挺無禮的嘛!

還有“豎子”這個詞,雖說也可以是對童仆和小孩兒的一般性稱謂,但多數情況下,是一個蔑稱。而且,此詞“生命力”實在太旺盛,從春秋戰國起,至明清時都能見到它的蹤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