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前言(1 / 1)

千百年來,江湖術士口耳相傳:天下武學出廬山。

然弘揚武學,非一山之功。少林、武當、全真皆武學大宗,其武學造詣以及江湖地位遠勝過廬山。江湖中人對此隻道是荒謬之談,笑而置之。

術士擅長指點風水,卜算吉凶。這望氣的本領,可謂一絕。曆來術士道家途經江州,都要涉足廬山,於雲霧之顛盤留幾日。所謂吸天地之精華,聚萬物之靈氣,指得便是采氣。中華地廣山多,諸多靈山中所產之氣,亦有所不同。廬山所產之氣中,以紫氣最盛。紫氣,素有祥瑞著稱,可培元修身,延年益壽。得道之人亦可采其來增添道行,了以升仙之願。如是,廬山人跡漸盛,香火繁衍。

古有匡俗、方輔在廬山采氣得道升仙,秦始皇帝、漢孝武帝亦接踵而至,求長生不老之術,然從政殺戮太甚,未能如願,抱憾終生。後有唐太宗、宋太祖以及當世名家相續來訪,頂禮膜拜,然得道之願,遙遙無期,唏噓而歸。

又有道教宗師陸修靜在紫霄峰麓建太虛觀,東晉高僧慧遠大師於香爐峰麓築東林寺。借襲紫氣,香火不絕。然武學造詣,不為當世之人稱道。

至唐代,京兆之地有一人姓呂,名諱喦,字洞賓。在終南山修煉得道,號純陽子。途經九江,慕名前往廬山。於山中偶得一本奇書,得一異人鍾離氏指點,練就一套高明的劍法。其高明之處,能化劍為羽,禦劍而行。劍術上的造詣遠淩駕於當世諸多武學名家之上,修為境界更是超越凡夫俗子體能所能承受之極限,人稱劍仙。後在廬山潛心修煉,終得道成仙。之後百年,被全真教祖師重陽子王嚞譽為全真道教北五祖之一。

唐代大家李白亦曾遊曆廬山,寫下“日照香爐生紫煙”一句。可見此人頗通望氣之法,果然在香爐峰頂尋得一物,書名為金漆寫就,曰《玉匣秘訣》。書中著有梵文,共有四十八頁。李白其母為突厥人,從小在西域碎葉長大。自西漢開辟絲綢之路以來,往來富賈不絕,有大唐人,有吐蕃人,有天竺人,在此混淆一器,使得李白於各國語言皆有所長,梵文亦不在話下。於是歸隱廬山,潛心譯書。李白“十五好劍術,遍幹諸侯”①,“少任俠,手刃數人”②。可知此人年少時勤於習武,對武學要旨頗有建樹,於廬山隱居數載,譯出十數頁。後受唐玄宗第十六子永王的三聘之邀,毅然出山輔佐。惜兮仕途不順,晚年淒慘。於廬山之中逍遙自在相論,可謂是大相徑庭。身世起伏多折,卻為其詩詞之作增添絕好素材,成就“詩仙”美譽,此乃後話。

此後《玉匣秘訣》在廬山道教後人手中加以編撰,初露鋒芒,為了避免江湖中奸佞之徒搶掠,故更名為《太白詩賦》。一來避免卷入江湖紛爭,二來紀念李白當年譯書之功。

注①十五好劍術,遍幹諸侯:語出《李太白全集》。

注②少任俠,手刃數人:語出唐朝魏顥的《李翰林集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