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萬曆時期是整個明朝由最後一次中興之治開始逐漸轉向全麵衰落的時期,在長達四十八年的萬曆時代,各類事件頻發,樁樁件件均在潛移默化的影響著整個國家的興衰走向。萬曆皇帝本質上也原有聖君之姿,更兼有細膩豐富的情感,也正因此在種種事件引發的環境變化之下,漸成了史學公認的怠政之君,明朝末年種種亂象和弊政基本皆在萬曆時期開始漸漸成勢,後世也因此而有“明之亡實亡於萬曆。”萬曆年間可選取的題材眾多,本書中選取的則是萬曆三大征這一曆史事件作為題材展開演義。
萬曆三大征是指明神宗萬曆年間,先後在明朝西北、西南邊疆和朝鮮展開的三次大規模軍事行動。分別為平定蒙古人哱拜叛變的寧夏之役;驅逐日本豐臣秀吉政權入侵的朝鮮之役;平定苗疆土司楊應龍叛變的播州之役。這三場大戰鞏固了中華疆土,維護了明朝在東亞的主導地位。但這三大征中方方麵麵帶來的影響其實又給日後明朝的衰落也起到了一定程度上的促進作用。
這部以萬曆三大征為主線,以明朝、朝鮮、日本的國本之爭為次線,全麵描寫萬曆皇帝、朝鮮宣祖、豐臣秀吉、哱拜、楊應龍為代表的勢力首腦在三大征時動態活動。文臣武將如王錫爵、趙誌皋、顧憲成、葉夢熊、宋應昌、邢玠、李化龍、楊鎬、李如鬆、麻貴、劉綎、柳成龍、伊鬥壽、李舜臣、權栗、黑田官兵衛、加藤清正、小西行長、前田利家等皆有粉墨登場。涉及國本的除參與官員之外,更需通過朱常洛、鄭貴妃、光海君、金貴人、豐臣秀次、北政所的描繪來展現國本的鬥爭與無奈以及對國家命運產生的間接影響。
由於在萬曆三大征中朝鮮平倭用時最長,影響最大,史料不一,因此在本書中占據了多數篇幅。首先通過描繪三國在戰前的一些事件來展現三國的國勢狀態來引出將臨的戰爭,按時間線來細致描繪三大征中寧夏哱拜之亂、朝鮮平倭、播州楊應龍之亂的全過程,調兵遣將、戰場策略、敵情分辨,戰和難定來展現其曲折的曆程。通過次線國本之爭描繪人心複雜,朝堂計謀,更從戰爭中體現出有識之臣忠君愛國,心係社稷,保境安民之情。
我認為人心善變,直麵內心,言行一致,從一而終之人實屬鳳毛麟角。因此中多數人物的言行應為逢時多變,難測真心。在那個時期朝臣爭辯,所言情事有多少是為國謀劃有多少是隻為反對敵手,不得而知。自己在當下說出一套理論,在日後同等境況重現之時往往又變說辭,理由卻總是冠冕堂皇。記得有句話為當騙過自己時也就能騙過別人。不止中的人物如此,就連我自己寫完後再看他們的言語,一時間也難知其所言是否出自真心,發自肺腑。因此除對一些需要對人物的言語增加心理狀態點明之外,其他一些言語的背後意圖我並不願點明,留給自己及讀者共同猜測似乎較為有趣。
本書主要依據來自《明神宗實錄》、《萬曆起居注》、《李如鬆傳》、《兩朝平壤錄》、《萬曆三大征考》、《日本編年史》、《李朝實錄》、《明末紀事本末》、《明通鑒》及相關論文參考。篩選其中素材,在曆史事件基本走向的基礎上進行合理的想象及虛構。雖為演義,仍想有盡量接近曆史的感官,因此語言基本為半文言文,還請能耐心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