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後來,一條鐵路從這兒貫穿南北,這兒的人上車後,可以北到北京,南抵九龍。小村對外開放,果農也由單一的賣果開始談論果品加工以及市場開發。就在一些人開始集資辦廠的時候,還是那個青年,在他的地頭砌了一垛3米高、百米長的牆。這垛牆麵向鐵路,背依翠柳,兩旁是一望無際的萬畝梨園。坐車經過這兒的人,在欣賞盛開的梨花時,會突然看到四個大字:可口可樂。據說這是五百裏山川中唯一的一個廣告。那垛牆的主人憑這垛牆,第一個走出了小村,在城裏買了房,因為他每年有4萬元的額外收入。
20世紀90年代末,日本豐田公司亞洲區代表山田信一來華考察,當他坐火車路過這個小山村時,聽到這個故事,他被主人公罕見的商業頭腦所震驚,當即決定下車尋找這個人。
當山田信一找到這個人的時候,他正在自己的店門口與對門的店主吵架,因為他店裏的一套西裝標價800元的時候,同樣的西裝對門標價750元,他標價750元的時候,對門就標價700元。一月下來,他僅批發出8套西裝,而對門卻批發出800套。
山田信一看到這種情形,非常失望,以為被講故事的欺騙了。但,當他弄清真相之後,立即決定以百萬年薪聘請這個人,因為對門的那個店也是他的。
感悟箴言:
在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隻有保持靈活的頭腦和機敏的思維,才能夠在競爭日益激烈的社會中占得先機。
蠟燭的光亮也是可以利用的
晉平公作為一位國君,政績不平,學問也不錯。在他70歲的時候,他依然還希望多讀點書,多長點知識,總覺得自己所掌握的知識實在是太有限了。可是70歲的人再去學習,困難是很多的,晉平公對自己的想法總還是不自信,於是他去詢問他的一位賢明的臣子師曠。
師曠是一位雙目失明的老人,他博學多智,雖眼睛看不見,但心裏亮堂著呢。晉平公問師曠說:“你看,我已經70歲了,年紀的確老了,可是我還很希望再讀些書,長些學問,又總是沒有信心,總覺得是否太晚了呢?”
師曠回答說:“您說太晚了,那為什麼不把蠟燭點起來呢?”
晉平公不明白師曠在說什麼,便說:“我在跟你說正經話,你跟我瞎扯什麼?哪有做臣子的隨便戲弄國君的呢?”
師曠一聽,樂了,連忙說:“大王,您誤會了,我這個雙目失明的臣子,怎麼敢隨便戲弄大王呢?我也是在認真地跟您談學習的事呢。”
晉平公說:“此話怎麼講?”
師曠回答說:“我聽說,人在少年時代好學,就如同獲得了早晨溫暖的陽光一樣,那太陽越照越亮,時間也久長;人在壯年的時候好學,就好比獲得了中午明亮的陽光一樣,雖然中午的太陽已走了一半了,可它的力量很強、時間也還有許多;人到老年的時候好學,雖然已日暮,沒有了陽光,可他還可以借助蠟燭啊,蠟燭的光亮雖然不怎麼明亮,可是隻要獲得了這點燭光,盡管有限,也總比在黑暗中摸索要好多了吧。”
晉平公恍然大悟,高興地說:“你說得太好了,的確如此!我有信心了。”
感悟箴言:
古時有句話說: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學習是一個讓人終生受益的過程。隻有不斷地學習,才能更好地認識自己、認識社會,從而更深切地體驗存在的價值與生活的意義,去追求和享受更美好的人生。
年輕時的讀書妙法
晉代的大文學家陶淵明隱居田園後,某一天,有一個讀書的少年前來拜訪他,向他請教求知之道,看看能否從陶淵明這裏討得獲得知識的絕妙之法。
見到陶淵明,那少年說:“老先生,晚輩十分仰慕您老的學識與才華,不知您老在年輕時讀書有無妙法?若有,敬請授予晚輩,晚輩定將終生感激!”
陶淵明聽後,捋須而笑道:“天底下哪有什麼學習的妙法?隻有笨法,全憑刻苦用功、持之以恒,勤學則進,怠之則退。”
少年似乎沒聽明白,陶淵明便拉著少年的手來到田邊,指著一棵稻秧說:“你好好地看,認真地看,看它是不是在長高?”
少年很是聽話,怎麼看,也沒見稻秧長高,便起身對陶淵明說:“晚輩沒看見它長高。”
陶淵明道:“它不能長高,為何能從一棵秧苗,長到現在這等高度呢?其實,它每時每刻都在長,隻是我們的肉眼無法看到罷了。讀書求知以及知識的積累,便是同一道理!天天勤於苦讀,也很難發現知識的累積,但天長日久,豐富的知識就裝在自己的大腦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