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桃園結義薄雲天(1)(1 / 3)

1.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

從離家出走開始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調寄《臨江仙》

古語有雲: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末七國紛爭,並入於秦。及秦滅之後,楚、漢紛爭,又並入於漢。漢末時期,宦官權臣結黨營私,把持朝綱,民不聊生,饑荒遍野。那些身居上層統治階級的掌權者似乎並不認為在底層生活的老百姓是人,他們所考慮的是如何能把奢靡的生活過得更奢靡一些,從賦稅到徭役,一年比一年加重,隻要是能搜刮到錢的地方,他們都沒有放過。無法負荷的國家機器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運行不下去了。

所謂的官逼民反就是這個局麵,當想活下去都成為一種奢望的時候,反抗成了唯一可以選擇的道路,不為別的,隻是為了活下去,活下去而已。

一群農民兄弟紛紛扛起了手中的鋤頭,加入造反的行列。有一個叫張角的,作為當時眾多起義者中的一個,他是屬於比較出色的。

張角,男,讀書人,但卻是一個比較失敗的讀書人,理由就是他逢考必敗,考了那麼多年都還隻是一個秀才,他由此產生了仇恨當權者的情緒他毅然起義,組織了一支人數眾多的農民軍隊,以頭戴黃巾為標誌,向這個王朝發起了最為猛烈的攻擊。

張角起兵沒多久後,漢朝政府就派了官兵前去鎮壓,卻遭到了最為頑強的抵抗,久攻不下。這時,一個名叫劉焉的官員提出貼榜招募民兵,壯大官兵隊伍。

這個辦法很有效果,當榜文在涿郡張貼出來以後,主角才真正登上了曆史舞台的中央,在經曆了一場又一場艱苦的戰役後,逐漸奠定了他們無可動搖的曆史地位。

這是一個優勝劣汰的遊戲,隻有堅持到最後的人才會成為真正的勝利者。

中平元年(公元184年),四月,關羽來到了涿郡(今河北涿州)。

在此之前,他住在並州河東解縣(今山西省運城市),出生在一個普通的農家,成年後的職業是打鐵匠。他現在之所以來到這裏,並不是因為旅遊路過或者采風愛好,這其實是個沒有辦法的事情,因為他在老家殺了當地的一個惡人,殺人要償命,他犯了法,被通緝了,所以才流竄至此,一直靠給別人拉車,或者做點小買賣為生。

有家不能回,這是很痛苦的事情,但現在情況不一樣了。24歲的關羽仰頭看著城牆上貼的招兵榜文,他知道自己的機會來了,如果從軍打仗,就意味著可以立功,立了功就代表之前犯的錯誤可以取消,這樣就不用再過東躲西藏的日子了,說不定還可以衣錦還鄉,和家人一家團聚呢。

興奮的血液衝進了他的大腦,隨便進了路邊一個小酒館裏要了兩盤牛肉,打算吃飽了就去報名從軍,爭取在前途無量的軍旅道路上走出一片光明,可還沒等他坐穩,有兩個男人就圍了上來。

“不知道這位兄弟叫什麼名字?”年紀稍大的那個男人笑眯眯地問他,挺和藹的樣子,看起來不像是挑事的,不過,關羽對他的第一印象就是:婆媽。(十分精準的判斷)

互相通報了各自的姓名,大家就坐到了同一張桌子上聊起天來,年紀稍大的叫劉備,另一個臉比較黑的叫張飛。他們也是看了榜文打算去從軍的,不過他們沒打算跟著政府幹,而是想要自己單幹。而且他們還力邀關羽加盟,理由是打第一眼看見關羽,就覺得他跟他們是一路的。

換了別人,可能對這個要求不會太敏感,隻要能參軍就行了,還在乎老板是誰嗎,而且跟著劉備他們,自己也算是大頭之一呢。

可是關羽沉默了,他沒有當即作出響應,他不是不願意,隻是有點擔憂,作為一個像他這樣的農家子弟,十分清楚這一行為意味著什麼——造反。

“我要考慮一下。”去政府指定部門報名簽字,那才是正經的從軍之路,關羽不是一個好糊弄的人,他冷靜下來,他要想想到底哪條路才是自己應該走的。

張飛和劉備沒有多說什麼,隻是邀請關羽去張飛家裏小住。在他們看來,這個紅臉漢子是一個角色,別人都是印堂紅潤就算是紅運高照了,他卻整個臉盤都是紅的,一定要拉他入夥。

關羽沒有拒絕,畢竟白吃白住的好事,傻瓜才會錯過,更何況他現在正愁沒地方住呢。但對於一個沒讀過多少書的關羽來說,造反冒的風險可是太大了,被逮住就會被砍頭的,他不能不慎重地想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