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循循善誘,讓談資落到目的地(1 / 2)

那我們究竟該怎麼做呢?如何才能繞開這個該死的自我保護機製,讓對方接受我們的建議,願意按照我們的期望去行事呢?

你照顧過小孩嗎?事實上,擅長與孩子打交道的人,通常都掌握了這一技巧。

我們和孩子交談,比和成年人交談更能清晰地感受到自我保護機製所帶來的影響。因為孩子在說話做事時,會更遵循本能,而成年人由於性格成熟、閱曆豐富,往往更擅長隱藏和控製自己的想法及情緒。

那麼,現在來想一想,當你試圖說服一個生病的孩子吃藥時,你會怎麼說?快點去吃藥,不然,病好不了。這樣說嗎?那恐怕這場說服隻能以失敗而告終。

引導孩子主動地去吃藥,通常是這麼說的:

“寶貝,生病難受嗎?”

“難受。”

“那想不想病快點好,可以和平時一樣跟朋友一起玩呢?”

“嗯,想。”

“那生病了不吃藥,你覺得病能好嗎?”

“不能。”

“那你都知道,為什麼還不願意吃藥?是不是怕藥苦?”

“嗯,不想吃,藥好苦。”

“告訴媽媽,你是不是個勇敢的孩子?”

“是。”

“勇敢的孩子在遇到困難的時候,是不是會勇敢地戰勝困難?”

“是。”

“那我們勇敢一點,不要怕藥苦,把藥喝了,戰勝病魔,好不好?”

“好。”

發現了嗎?在這場交談中,媽媽沒有命令、逼迫孩子去吃藥,也沒有苦口婆心地對他說很多大道理,而是按照孩子的思維引導他,讓他最終選擇去吃藥。

在這個引導過程中,媽媽對孩子提的每一個問題都是非常巧妙的,不管是提及生病的種種壞處,還是提及勇敢這一話提,最終目的都隻有一個,那就是讓孩子吃藥。

而且,媽媽問的這些問題看似是疑問句,但實際上,答案都是昭然若揭的。

最高明的說服,不是告訴對方“你應該怎麼做”,而是讓對方主動說出“我決定去這麼做”。而要做到這一點,在談話中我們需要把握幾個關鍵點:

首先,了解對方的想法

我們試圖說服對方接受我們的意見,第一步,就是要了解對方的想法。

我們要知道他希望得到什麼,他更重視什麼,在麵對我們的建議時,他的疑慮又是什麼。

在決定是否購買一件商品時,我們通常會在心裏做一些評估:這件商品是否符合我們的需求;通過購買它,我們能得到怎樣的便利;購買它的價格是否能與它所帶來的價值相符等。

同樣,我們在說服對方接受某些意見的時候,對方在心中同樣也會進行一些評估。假如我們能夠洞悉對方的心思,就能在說服過程中有針對性地與對方進行交涉——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

其次,跳出對方的邏輯圈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邏輯圈,對事情有著自己的判斷標準。在這個邏輯圈中,如果他認定一件事情是錯誤的,那麼,你是很難說服他改變主意的。

那我們究竟該怎麼做呢?如何才能繞開這個該死的自我保護機製,讓對方接受我們的建議,願意按照我們的期望去行事呢?

你照顧過小孩嗎?事實上,擅長與孩子打交道的人,通常都掌握了這一技巧。

我們和孩子交談,比和成年人交談更能清晰地感受到自我保護機製所帶來的影響。因為孩子在說話做事時,會更遵循本能,而成年人由於性格成熟、閱曆豐富,往往更擅長隱藏和控製自己的想法及情緒。

那麼,現在來想一想,當你試圖說服一個生病的孩子吃藥時,你會怎麼說?快點去吃藥,不然,病好不了。這樣說嗎?那恐怕這場說服隻能以失敗而告終。

引導孩子主動地去吃藥,通常是這麼說的:

“寶貝,生病難受嗎?”

“難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