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1 / 1)

前言

酒在中國文化中擁有獨特的曆史地位,它有時如阿拉丁神燈,有時如潘多拉魔盒,催化出不同的故事,演繹出不同的傳奇,使中國文化飄蕩出一股濃濃的酒香。

酒是重要的溝通媒介,上至國家大典,祭祀宗廟,下至親朋相會,節日歡聚,都離不開酒。對於酒的好惡,不同的人評價可謂霄壤之別,毀之則為穿腸毒藥,譽之則為瓊漿玉液。毀謗酒者,謂之亡國之源;盛譽酒者,謂之釣詩之鉤;前者如周公旦,後者如白樂天。周公鑒於夏桀殷紂溺於酒亡國,而製禁酒令;樂天因為飲醇釀文思如泉湧,而自命醉司馬。不論是毀謗酒者,還是盛譽酒者,都有執著於一端之嫌。客觀的說,酒之對於祖國文化實在有著莫大的貢獻。

無數文人雅士在酒的刺激下,於詩、詞、歌、賦、文、琴、書、畫等文化藝術上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既有酒後狂草的書法大師張旭和懷素,也有鬥酒詩百篇的李太白。在幾千年的發展中,酒幾乎滲透到人類社會生活中的方方麵麵,可以說,一部酒的文化史,也是一部厚重的民俗生活史。

中國早在夏商周時期就出現了興盛的釀酒業,兩漢時期,出現了專門的酒吏,政府采取了禁止群飲等管理措施。《史記·文帝本紀》中就寫到漢相蕭何製定的律令,它曾規定:三人以上無故群飲,罰金四兩。

隋唐時期,隨著社會經濟的上升,禁酒期非常短。此後出現了長達數個世紀的興盛酒業。據說:唐代魏征造酒手藝很高明,曾釀出酃祿、翠濤兩種酒,最為珍奇。而且藏於缸中,十年不會腐敗。唐太宗非常喜歡魏征的酒,題詩曰:“酃祿勝蘭生(漢宮名酒),翠濤過玉薤(隋煬帝宮中名酒)。千日醉不醒,十年味不敗。”

唐政府甚至鼓勵釀酒,特別是政府明令規定“天下置肆以酤者,鬥錢百五十,免其徭役”,宋代為了增加稅款,沿襲了這個製度,提出了“設法勸飲,以斂民財”的政策,使民眾縱酒成風,各種酒肆林立全國城鄉,酒樓夜市通宵達旦暢飲不息。後來,宋朝還實行了酒稅承包製度。

元朝時,葡萄酒用於宴請、賞賜王公大臣、外國和外族使節。後期,飲用葡萄酒不再是王公貴族的專利,平民百姓也開始享用。到清末,一般社交場合以及酒館裏也都可以飲用。

片心惆悵清平世,酒市無人間布衣。

何處相期初,鹹陽酒市春。

半天紅雨殘雲在,幾家漁網夕曬,孤村酒市野花開。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頭盡醉歸。

……

這是周文王的賢者酒、這是孔聖人的哲學酒、這是淳於髡的勸諫酒、這是鴻門宴的刀兵酒、這是唱《大風》的躊躇滿誌酒、這是卓文君當壚的癡情酒、這是青龍偃月斬華雄的風雷酒、這是青梅論英雄的交鋒酒、這是阮籍放蕩山林的傲世酒、這是新亭對泣的感傷酒、這是陶淵明隱居山野的逍遙酒、這是飲中八仙的快意酒、這是李太白劍氣縱橫的浪漫酒、這是杜子美彷徨無助的憂國酒、這是楊貴妃回眸一笑的傾城酒、這是趙匡胤君臣兩全的釋兵酒、這是蘇舜欽漢書佐飲的性情酒、這是俠客義士的灑脫之酒、這是南山樵夫的欣悅之酒、這是煙波釣客的夕陽之酒、這是屠狗之屬的啖肉之酒、這是平民布衣的團聚之酒……正所謂:皇途霸業談笑中,不勝人生一場醉!

本書綜述中國酒文化,集溯源、傳說、典故、文化內涵於一體,配大量精美的插圖,融趣味性、知識性與文化性於一爐。飽覽此書,猶如暢飲美酒,不亦樂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