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十六年約

地點:赤縣神州

自盤古開天地造神州,女媧煉石補蒼天,至於倉頡造字以來,人們眼見周遭世界,諸般奇物異事,或春花秋月,或鳶飛魚躍,或流水微草,再兼物換星移,地動山搖,又有朝代更替,生老病死。如此種種,此之良辰美景,稍縱即逝,彼之感歎傷惜,皆似流水。於是便有了'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之無限悵然!

但人生天地間,卻忽如遠行客。凡夫俗子來此塵世走那麼一遭,碌碌終生的多,揚名立萬的少,於是‘人生洽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的無可奈何,卻又悄然留於心間。

可是,不能的啊!雁過留聲、人過留痕,匆匆百年光陰遠去,皮囊漸趨腐朽,又骸骨煆成灰燼,埋沒還山隨百草,豈不是白茫茫一片無痕跡!

凡人皆畏死求生,卻又有'立德、立功、立言'這三不朽的說法。'天時'不逢,英雄豪傑無用武之地;'地利'未有,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人和'不賦,縱有千言而不能明說一字。

可偏偏就有昂首闊步者,奮筆疾書,默默地留下隻言片語,希冀著在紙壽千年中悄然存活,這權當也是不枉了為人一場蹉跎,暫做了這萬物之靈罷。若然有朝一日,得遇機緣,橫空出世,便就是恰逢流星閃爍,也未可知了。

於是乎,四海茫茫人無數,但就有曆代先賢聖哲苦心孤詣,造文字以遺後來人。

他們逆著光陰長河溯遊而上,各類書籍便卷帙浩繁、渺如煙海。後輩人漫步其中,窮其一生亦不能窺得一角。

既存正統百家經典教化蒼生,又留詩詞歌賦以娛世情,還有那不計其數的稗官野史、閨帷秘事流傳民間。讓世人可見了鶯鶯燕燕翠翠紅紅;也讓人見了更多的陰晴圓缺、生老病死。即如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亦曾站立在橋頭上,倚著欄杆盡情地觀賞著今月,今月古月,今人古人,恰如其分地隔空遙望,勿需多言,就已經彼此心領神會,月之恒久,如斯為盛!

書至如今,以著名。諸類中又以'俠義'這一主題最是恒久。從'大鐵椎傳'到'兒女英雄傳',從'水滸傳'到'童林傳',從'三俠五義'到'蜀山奇俠',等等,這些個皆敘述著各色人物大同小異的',俠與義',我們先放過這些不表,我們單說那武俠之集大成者:「金庸」。

金庸武俠,以新派著稱,至今已半個多世紀。自問世以來,拜讀研究者如過江之鯽,數不勝數,世謂此類人之為「摯醉金迷」。

自老祖金庸飛升天外已年半有餘,金老著有十五部仙家秘笈流傳於世上,而世人謂之金迷者,大多通讀熟研幾部或者全部仙笈,他們或論武功招式,或談男女情愛,或賞山川湖海,又有滾滾曆史車輪,還有一花一葉,一刀一劍,皆有可言說處。

於是,金迷當中的一些得道深研的前輩高人,更傳說已勘破仙笈真法,大道完滿,成就了無上金身,世上之人以為得成比目勝似仙,便有更多人投入到讀金書修真我的崎嶇大道上了。

赤縣神州,廣瀚無邊。唯有中原大地,最是豐美肥沃,天下「金迷」十之八九聚居於此。而其中就有一秘境所在,世人稱之為「渡娘洞天」,此洞天中傳言有億萬大小城池存在,大者號稱有億萬餘眾,小者三五結伴也在所多有,但大多數城池卻是百餘萬眾居多了。各城池虛空相隔,自成天地,其內部又常常多山高水阻,多凶獸猛禽,多惡瘴毒物,亦多蠻族夷民,茹毛飲血,是以千般喜好隱秘的存在,人跡罕至。而洞天自古相傳,有洪荒遺種,殘存人世,藏於深山密穀時間裂縫,壽逾萬年,卻是無人得見。

時至今日,洞天人間修金書求真我之輩已然多如牛毛。又以神州浩土之廣闊,人間奇人異士之多,故修煉之法道林林總總,俱不相同。故而,研習金書修真得長生之法還未勘破,彼此間卻逐漸有了門派之分,正邪之別。由之而起的門戶之見,黨同伐異甚至吹黑傷人,在所多有。

當'金學'證道看起來那般遙遠而不可捉摸,'吹黑'中所帶來的力量快感,便逐漸成了許多人的目標。

方今之世,'金學'昌盛,又有一自「渡娘洞天」開辟之初就已然存在的上古城池,其中「金迷」皆修十五部仙家秘笈,他們不計寒暑日夜地求證大道,得以期飛仙外,這城池世人敬稱之為:「金城」

而玉樹臨風小刀兒的故事,便是從這「金城」開始的。

.

(PS:故事不是說的金書同人或者穿越文,而是實實在在寫的金庸吧現有的各派吹黑、書粉、劇粉、水帖者等等修真我者的愛恨情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