呃……

這些那是這本《荊楚脊梁》的。

與其說是,不如說是點矯情。

我這人也奇怪,別人都是先寫,我則是選了個當不當正不正的時間跟你們嘟囔一些題外話。

勿怪勿怪,不要在意那些細節。

在《聽寒》的時候我就總說,我是個愛用生活記錄文字的人,就好像我一開始真真正正踏上網文這條路的時候,正巧趕上武漢疫情最為緊張的時候,那陣看著天南地北的醫護人員毅然決然的奔赴荊楚,心裏說不出來的什麼滋味。

可能是豪邁也可能是擔憂。

因為心裏想的如此,就有了《聽寒》第八章那段以雪敬天下白衣的言辭。

我本來就是個感性的人,用北方話講就是眼淚窩子淺,無論是社交軟件還是短視頻平台,我一刷到關於醫護人員的話題,總有些心思顫抖,眼圈溫熱的感覺。

(這真不是矯情……)

我漸漸地明白了金庸老先生那句‘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氣概。

我第一次徹頭徹尾的讀懂了救死扶傷、扶危救困、醫者父母心、當仁不讓等等等等這些詞的意義。

有些東西越懂越難受。

醫生其實並沒有什麼不一樣的,他們與我們一樣也是普通人,是他人父母也是他人子女,有父母妻兒,也有一家老小,也都為了闔家團圓為了妻賢子孝。

但是他們為了肩上的責任,毅然決然的與那些未知對麵而立,他們為了家國,也為了生命,他們與時間賽跑,與病魔抗爭,不辭辛勞,毫無怨言。

那時我的內心是難以言喻的,我連歌頌他們的勇氣都沒有,比起他們,我無顏以對養育我之家國。

直至現在我都覺得我無法用我所熟知的言辭去描述這些扶危救困的戰士。

那個時候,我就升起過寫一本關於新冠的書,可惜,書到用時方恨少,我對於醫學的了解太少太少,便擱置了。

第二次心裏有悸動的時候,是在4月4號。

那天也是因為《聽寒》,前一天碼字碼到了深夜,壓著時間傳完了第二章,看著網頁黑白色的頁麵,我沉默了許久。

心裏有千言萬語想要付諸筆端,可提筆凝然。

我覺得我此生都忘不了那些奔赴荊楚的身影,忘不了那長發飄然的姑娘毅然減去長發,忘不了那耄耋老翁的日夜奔波,也忘不了送別援鄂醫療隊,路旁跪在地上的漢子。

是你們,替這片天地挺直身姿,替這巍峨華夏一掃塵虜。

自那開始,我便開始尋找周圍對於醫學了解的朋友。

也算我幸運,通過朋友的朋友找到了一位本市的醫生,給了我這次讓我圓夢的機會,我想用我的文字描繪出當時我的心裏狀態,和這個天地的模樣,還是那些站在天地之間不曾彎曲過的脊梁。

我像是個咿呀學語的孩童,請教了諸多問題,又通過現有可以搜索到的資料信息進行剖析分解,才有了這本《荊楚脊梁》最開始的模樣。

來曆說完了,接下來是些想要托付的事。

第一,是感謝。

首先要感謝胡子老師和諸位對我寫作路上提出建議的貴人,諸位對貪杯的建議,貪杯銘記在心,感謝諸位。

第二,是抱歉。

貪杯是個沒有什麼醫學知識的莽夫,我一定會盡最大能力去追求合理性和專業性,如果有什麼瑕疵,還望諸位諒解莫怪。

第三,……

?!

(好像就兩點……)

另外呢,貪杯是個膽小又無助的孩子,對於文中挺多部位都是一帶而過,看過我《聽寒》的朋友應該了解,我總愛從我的文字中反射出一些現實意義,總想在生活中照出一些影子。

就像是李和年所在的醫院還有諸多地方我並沒有選擇明確說出。

這本《荊楚脊梁》也是我改變的見證,改變我脫離了那些用華麗辭藻堆積文章的習慣,改變我自醉的心態,更改變了我愛用那些抒情的誤區。

感謝胡子老師,感謝諸位,見證我成長,見證我適應網文節奏,見證我一步一步前行。

餘下就是還望諸位支持,有做的不到的地方,還望海涵,今年希望大家平平安安。

有幸得君所顧。

okok,就這樣,先掛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