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一切都隻能放下(1 / 3)

麵對境界時如何保持“慈悲心”?

網友:如果一味以慈悲為善,那麼對惡行的縱容是否助長了惡,而遠離了善?如果我們都這樣默默無聞,寬容諒解,那他會不會更肆無忌憚?我覺得這樣不僅有損公德,對他個人修行亦是無益,怎麼理解慈悲與縱容?

學誠法師:首先要有利益眾生的悲憫心,進一步才會思考如何去利益眾生。慈悲,是自己的心態,外在的行為是方法、手段。慈悲的外在行相可能有很多種,但心是一樣的。對弱小憐憫照顧、無私幫助是慈悲,對錯誤批評斥責、懲前毖後也是慈悲,最重要的是觀照自己的心:是冷漠的、排斥的、嗔恨的、輕蔑的,還是希望利益對方的?人與人之間相處的矛盾,主要是煩惱習性的碰撞,必須先調伏自己的煩惱,才談得上幫助他人,否則隻是自他俱損。

原諒與寬容不是對他人慈悲,是對自己慈悲

網友:如果自己被別人傷害、淩辱到忍無可忍的地步,是否還要以慈悲待人?應該以什麼樣的態度麵對這樣的人?

學誠法師:慈悲,慈是希望眾生得到快樂;悲是希望去除眾生的一切痛苦。眾生也包括自己,自他的一切痛苦都是慈悲的理由。真正的關鍵,不是要不要慈悲,是自己有沒有慈悲的心和能力,所以重點要放在成長自己、強大自己上。明晰了宗旨,就不會隨外境而轉。

一直把傷害記在心裏,就是一直在傷害自己;放下對他人的怨恨,也就是放下了刺向自心的利刃。其實歸根到底,原諒與寬容不是對他人慈悲,是對自己慈悲。

行善可以抵消惡業嗎?

網友:師父,善與惡兩條道,所造的惡是否能以行善相抵消?

學誠法師:一般人認為,造惡能以行善抵消,僅僅是在行善或造惡的行為上去考慮,認為自己隻要做了一些善事,就有“資本”繼續造惡業,庸俗地以世俗的債務關係來理解:隻要我有錢,欠多少債都能還。這樣想本身就是邪見,是不懂得佛法。寓言中有“刻舟求劍”的愚人,在一個地方犯了錯誤,卻想在其他地方來彌補,認為“行善可以抵消惡業”的人,就與這個愚人一樣,沒有抓住問題的核心。佛法講,造業的核心在心,在動機,隻有改變心,才能改變業。造了惡業,隻有從心底裏真正認識到這樣做是錯誤的,產生痛悔之心,洗心革麵,決不再造,才能真正“消業”。

“見人之過,諸惡之根。見己之過,萬善之門”

網友:如何理解“見人之過,諸惡之根。見己之過,萬善之門”?這句話是佛陀所言嗎?出於哪部經典呢?六祖說過:“修行路上不見他人過”嗎?

學誠法師:原話出自《格言聯璧》,為世間善書,但內涵與佛法相通。六祖曾在《壇經》中說:“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這句話的意思是策勵我們應返觀自照、勤修自心,而不是一味看外在的過失。如果一個人總是看到他人的錯誤而不懂得反省自己,隻會增長內心的驕慢、嗔恨等惡業,難以進步。

麵對境界時如何保持“慈悲心”?

網友:如果一味以慈悲為善,那麼對惡行的縱容是否助長了惡,而遠離了善?如果我們都這樣默默無聞,寬容諒解,那他會不會更肆無忌憚?我覺得這樣不僅有損公德,對他個人修行亦是無益,怎麼理解慈悲與縱容?

學誠法師:首先要有利益眾生的悲憫心,進一步才會思考如何去利益眾生。慈悲,是自己的心態,外在的行為是方法、手段。慈悲的外在行相可能有很多種,但心是一樣的。對弱小憐憫照顧、無私幫助是慈悲,對錯誤批評斥責、懲前毖後也是慈悲,最重要的是觀照自己的心:是冷漠的、排斥的、嗔恨的、輕蔑的,還是希望利益對方的?人與人之間相處的矛盾,主要是煩惱習性的碰撞,必須先調伏自己的煩惱,才談得上幫助他人,否則隻是自他俱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