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德懷在廬山會議上仗義執言,被扣上了“反黨”的帽子,撤職罷官
山高路遠坑深,大軍縱橫馳奔。
誰敢橫刀立馬,唯我彭大將軍!
人們都熟悉這首詩。
它是1936年彭德懷指揮劣勢兵力圍殲國民黨騎兵部隊後,興奮的毛澤東寫給彭德懷的讚揚詩,但人們或許更熟悉下麵一首詩:
穀撒地,薯葉枯。
青壯煉鐵去,收禾童與姑。
來年日子怎麼過,我為人民鼓與呼!
它是“大躍進”開始後,彭德懷回到湖南湘潭故鄉發現農村中的真實情況時自己內心焦慮的表露。
果然,1959年7月黨的廬山會議上,彭德懷在吼虎嶺北麵的西式平房裏,麵對毛澤東越來越高的威望,毫不掩飾地說出了自己的心裏話:
1957年整風反右以來,政治經濟一連串的勝利,黨的威信提高了,腦子發熱,得意忘形了。無產階級專政後容易犯官僚主義,因為黨的威信提高了,群眾信任,因此行政命令多。吃飯不要錢,那麼大的事,沒有經過試驗。總之,大勝利後容易熱,就是熟悉的經驗也容易忘記。要找經驗教訓,不要埋怨,不要追究責任,人人有責任,人人有份,包括毛澤東同誌在內。
然而,恰恰相反,毛澤東並不這樣看,他認為大躍進中,成績與錯誤是九個指頭與一個指頭的關係,有所得,有所失,但得大於失。“一棵樹總難免有一兩個枯葉,總不能因此而把樹鋸掉吧,要看全局。”
彭德懷堅持自己的看法,並於7月14日寫信給毛澤東。
毛澤東也惱火了:要評論這封信的性質。明明提出成績很大,問題不少,前途光明,還是要寫信,這不是下戰書嗎?讓彭真、陳毅、黃克誠、安子文上山,參加會議。如果林彪身體還好,也讓他來……
8月16日,中共八屆八中全會一致通過《關於以彭德懷同誌為首的反黨集團的錯誤的決議》,彭德懷等人被撤職罷官。
一條驚濤駭浪中負重的小船,滑向沉沒前最後的生命裏程。
八屆八中全會結束後,毛澤東與江青繼續留在廬山,夏日避暑,此處當屬可選之列,再說緊張了那麼多天,也該放鬆一下了。彭德懷則飛回北京,在中央軍委擴大會議上繼續接受批判。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