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刹住招商引資的虛假浮誇風,還須減少官員直接招商引資的模式,讓權力逐步退出這一領域。
“今年的招商任務特別重,現在第一季度已結束,但手頭上的招商工作還沒有任何進展。”2009年4月3日,當周華向記者說這番話時,顯得有些忐忑,但也很無奈。
周華是雲南省某縣在外招商的一名基層政府官員。一年到頭,周華都奔波在北京、上海、廣州之間,每天一睜眼想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哪裏找項目、引資金,這成了壓在他心頭的一塊沉重的石頭。
近年來,很多地方把招商引資作為官員的政績考核指標,對官員實行“層層分指標,級級抓考核,個個有任務,人人忙招商”的硬性分配,也出台相應的處罰和鼓勵措施。
記者調查發現,盡管招商引資促進了一些地方的經濟發展,但這種片麵追求政績和對官員獎勵的做法,也刺激一些官員冒險利用手中掌握的權力資源,在土地、稅收等各方麵競相“優惠”,不惜引進高耗能、重汙染項目,甚至弄虛作假,滋生出諸多腐敗現象。
“官員主導的招商模式,是當下許多社會問題的根源。”中國社會科學院尹韻公研究員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按目前國情,完全禁止地方政府官員招商並不現實,但要刹住招商引資的虛假浮誇風,還須減少官員直接招商引資的模式,讓權力逐步退出這一經濟領域。”
官員全員“招商”
20世紀90年代末,我國經濟進入了一個飛速發展期。無論沿海還是內地,無論大城市還是小地方,都把發展經濟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招商引資自然成為地方政府壓倒一切的任務。
一般來說,地方政府對完成招商任務的官員,除了兌現應有的經濟獎勵外,還給其以職務上的升遷。相反,對完不成任務的官員,輕者除了要被扣除各種獎金外,還要作出說明,以及戒勉談話,重者則要停職或者免職。
據報道,2009年2月4日,昆明市召開全市性會議,表彰了2008年在招商引資工作中的10個先進集體和50個先進個人。同時,一些招商不力的相關單位和直接責任人,受到不同程度的處罰。
記者了解到,在政績考核的壓力下,有的地方為招商引資,不惜大搞攤派,給各級官員壓指標,任務年年增加,數額層層分解,甚至連教育局、文化局、組織部、宣傳部等部門的官員,都背負著沉重的招商指標。
據了解,在經濟社會發展目標考核權重分配中,有的地方招商引資所占的份額高達30%以上。由於招商任務重,各地通行的做法,是把任務分解到每個機關單位、每個幹部頭上,使招商引資工作變成每個人的“自覺行動”。
“市裏去年給駐京辦下達的招商任務是6500萬元,我們有7人,每年每人有930萬左右的任務指標。”2009年7月,西部某市駐京辦的一位工作人員向記者透露,“招商工作的確很辛苦,每天與客戶應酬於觥籌交錯間,壓力極大。但是招商成功的話,得到的獎勵也很豐厚。”
“誰能邀請世界500強企業董事長、總裁或總經理到大冶市考察,每人次由當地財政獎勵1.2萬元。成功引進項目,最高可以獎勵50萬元……”這是2009年2月19日湖北大冶市出台的招商引資獎勵辦法。
據了解,盡管大冶市的獎勵對象,包括全市各招商引資責任單位、中介組織、企業和個人。但實際上,參與招商的多數是政府官員,而他們的權力和人脈關係並非普通百姓所能比擬,所以這項政策的最大獲益者當是政府官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