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何永旗
確實,海灣戰爭把整個世界、包括中國嚇得不輕。美國打海灣戰爭,打破了各國人民對“戰爭”的認識;以前抱著靠“戰術、人海、我就能打贏戰爭”的幻想破滅了!使各國看清了自己與“先進強國”的差距。人海戰術,在海灣戰爭中被打醒,否則還會抱大腿。
我們假設一個前提:假如沒有美國打海灣戰爭,會怎樣??
這個思考非常重要,因為它是跨時代的。
如果沒有海灣戰爭,世界各國就不會覺醒,也認不清自己與先進強國的差距。總認為靠著戰術和人海,我就足以傲視群雄了!這種心態,在沒有海灣戰爭以前,是各國的主流思想。除了美國和蘇聯,其他國家、沒有意識到“科技”的重要性;這也使得他們各自的發展方向,始終是“自我滿足”。
美國和蘇聯的冷戰,持續了很久!給各國贏來了暫時的發展空間(喘息的機會)。各國開始發展各自的工業,因為二戰的創傷都需要恢複。
中國當時屬於農業國家,工業無從談起、需要重新布局建立工業基礎。
這一點大家都知道,二戰時的槍支、武器彈藥,我國還沒有辦法自給自足;很大一部分,需要購買和國際“援助”。這也證明了“當時中國的工業基礎,那是非常非常薄弱的”。
二戰時的“駝峰航線”,主要是為中國提供戰略物資的支持。當然,至於需不需要向美國花錢,這個咱可以進一步討論。
當時,美國向中國提供戰略物資援助,肯定會有反對的聲音存在。這個反對,是指“有一部分美國人民,不支持這樣做”。第一,路途遙遠,沒有道路運輸線;第二,抗日戰爭打得太激烈了,總體上處於很不利的地位。
對於“駝峰航線”的開辟,對飛行員也是一個很大的考驗!這是一條新開辟的物資補線,困難程度很大。這也意味著“成功的概率和效率很低”,但卻是唯一的。你把它叫生命線也可以,戰略物資流向抗日戰爭時的中國,駝峰航線的地位很重要。
當時原本還有一條“陸路補給線”,是從印度、仰光流向中國;但這條公路很不安全,隨時有被侵華日軍占領的風險。
還有一種說法,是“從仰光到雲南的這條公路,已經被日軍占領了”,不得已需要另外開辟一條“補給線”。
總得來說:很困難!這可能也是“駝峰航線”的來曆!國際戰略物資的援助,很大一部分需要這條航線來”支援國內的抗日戰爭”。
這其中不僅包括美國的戰略物資援助,還包括一些華僑的資金與物資支持。可見,駝峰航線的地位,特別重要!有人把它稱為“生命補給線”。
咱不管利益大小,它可能是唯一的。
好,再來看海灣戰爭對當時各國的影響!那真的是:美國海灣戰爭中的打法,打破了各國領導層對戰爭的認知。這也使各國認清了自己與先進強國的差距,使各自首腦重新審視各自的發展布局。因為很明顯,按照以往的戰爭觀來打戰爭?已經很難製勝了、很被動。戰爭又是都輸不起的,輸的代價很大!就像薩達姆一樣,就像伊拉克一樣,誰也輸不起。
怎麼辦?——這也是認知觀念的一次焦灼,怎麼發展?還是按照以前的老一套打仗?憑著人海戰術的運用,來製勝?還是改變布局,趕緊追趕與先進強國“美國”的科技距離?這是一次價值觀的碰撞,是新思想、新觀念與舊思想、舊觀念的碰撞。怎麼選呢?選什麼樣的路??——這是一個糾結。
假如沒有美國發動的海灣戰爭,那一切就都相安無事了!人們也不會去“重新審視自己”。
注意!這不是為海灣戰爭找一個借口,而是它改變了人們對戰爭的認知。
當時的人們,還沒有想過“戰爭原來還可以這樣打?還能打贏了??這出乎了當時人們的意料。
美國攻打伊拉克,它會贏嗎?當時整個世界有兩種聲音,也是兩個陣營。有一部分人認為:“美國攻打伊拉克,一定會輸”;他們認為“伊拉克戰爭,會把美國拖死”。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本身就注定了“失敗”。——美國陷入了伊拉克戰爭的“泥潭”。
但是注意!持這種觀念的國家或人們,他們對伊拉克,抱有很大的信心。當時的伊拉克,在中東可是首屈一指的“強國”,你找不出第二個來。
軍事力量,伊拉克在當時的中東地區,那也可以稱“霸主”。至少在當時的中東,伊拉克那是很厲害的。
海灣戰爭,差不多是兩強的角逐;此時冷戰已近結束,這也是兩種觀念、兩種意識形態的決鬥。
在海灣戰爭中,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代表著資本主義利益;而伊拉克呢?代表著中東地區的利益,這是兩個霸主。也是兩個社會形態的角鬥,說白了就是:誰當老大?誰來領導全世界。
雙方都有各自的信心和實力;從薩達姆的角度講,他認為:美國沒有什麼是不可戰勝的,美國必須退出中東地區的事務。也就是說:美國,我們中東地區的事不勞煩你操心,你也不要插手了,還是管好你自家的事吧!
等於說“伊拉克和美國,雙方都想做老大”,任何一方、都想做世界的老大。它們雙方都想“由自己來領導全世界”;論軍事實力,雙方也都有當“老大”的資格。
隻不過一方落後,一方先進。
伊拉克當時的工業基礎,還算可以!這不是他的強項。石油資源,才是伊拉克的強項,軍隊也比較統一、陸軍人數在中東算一強。再一個,伊拉克人非常熱愛這片土地,他們都以自己是“伊拉克人”為榮。這很真切,畢竟伊拉克在當時的中東,算是最強的國家。
在當時的中東,你很難找出一個國家像伊拉克一樣,他不但富有、軍事實力第一,敢跟西方最強的美國叫板。這是很難想象的!第一他有實力,第二他也有那個資格(中東第一強)。
這也是兩種價值觀、理念的對抗,伊拉克代表的是傳統;高科技談不上,擁有的就是“陸軍人數,和土地資源(石油)”。
美國呢?美國代表的是先進的西方利益,那是資本主義的陣營。古老的傳統加強士兵人數的優勢,VS先進的科技強國(美國)?——有點像是“傳統”與“先進”的較量。
好,我們再來看海灣戰爭的爆發進程:
美國不是靠他一個人的力量去攻打伊拉克的,美國也聯合了他的幾個同盟國一起參戰。當然,美國在海灣戰爭中,是領導者。同盟國,隻是搭把手而已;說到底還是“美國與伊拉克在打海灣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