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很多年前的中原大地,被一個叫炎黃的國家統治著,後來群雄割據,連年戰爭,你打我我打你。打的是山河破碎,民不聊生。勢力比較大的幾個分別是位於中部的大梁,東南的大唐,西南的大蜀,東北的大漢和西北的大武,再加上其餘幾個小國,大大小小先後出現了十幾個國家,這段曆史被稱為戰國時代。這種狀況持續了大約百年,終被大武統一。
位於西北的大武,其祖先是負責給炎黃皇室養馬駕車的馬夫,因為養馬養的好,而且駕車技藝高超,被皇室賜姓武,賞封地,遂脫離賤籍,乃有武氏家族,武氏感恩,更加用心培養馬匹,家族傳承駕車技藝,且積極響應國家需要,參軍戌邊,參役納稅,聲譽一時無兩。
後來,又有一個參軍的武氏子弟,叫武安,因打仗機靈,頗有戰功,被皇帝賞識,問曰,“今中原繁盛,百姓富足,北方多有蠻族,皆不事生產,騎馬縱橫,來去如風,年年秋冬犯邊,劫掠牛羊牲畜糧食不計其數,殺我炎黃子民屍橫遍野,東北有長城,朕又遣大王子軒轅漢鎮守,可保安定。唯西北無險關雄城可據,不知武卿可否為朕解憂?”
武安答:“世無武氏,承陛下錯愛,賜姓賞地,方有姓名,我武氏上下,若有機會為大王盡忠,敢不以死報恩?請陛下將我武氏封地遷往最西北,從此武氏上下所在,不論老幼,但有一息,皆為我炎黃邊陲前線!”
皇帝大喜,當即封武安為武公,封地西北,曰“我炎黃邊境往北往西,皆為武氏封地,你武氏搶多少土地,就有多少封地”
武安回到封地,告知武氏族人,群族興奮,皆收拾家什,從中原遷往西北,從此紮根,與當地人雜居,聯合當地家族,發展勢力,前十年,與北蠻戰,多有大勝,動輒斬首數千,俘獲牛羊馬匹不計其數,又十年,向北開疆三千裏,蠻族無不望而歸降,自此,西北無戰事。皇帝喜,封武安為武侯,世襲罔替,製炎黃西北事。
直到炎黃朝廷崩潰,諸侯相繼割據爭霸,武氏在西北已經繁衍生息近百年。武安侯之後,武氏又曆武昌,武宏,武隆三位家主,皆為明主。
其武宏在位時,天下大亂,中原破碎,在一場堂前議事中,有幕僚謀士進言,中原已亂,群雄並起,武氏也應當順時而起,與諸侯並爭天下。
宏曰:“我西北武氏,曆來被中原所輕,皆言我為蠻夷化外,然炎黃待我有恩,賜我姓名,使我武氏立足於天地間。我武氏種群之責,乃守衛西北,護我炎黃中原之安危,豈可趁火打劫,將兵禍內引?此事不必再提”說著轉過身去,看著牆上的巨副地圖,不再言語。
堂下眾人聞言,皆不再說此事,抱拳散去。唯有一人身材修長,麵白如玉,約有個三十來歲,笑容溫和,待眾人皆去後,沒有挪動腳步。他看著案後第三代武氏家主,西北五十八城,八百萬西北人之主,二十萬西北大軍統帥,武宏侯的背影,沒有說話,而武宏也仿佛知道背後有人離去,眼睛沒有離開地圖,這裏阿本來掛著的是炎黃王朝與北蠻南荒三國的勢力分布圖,後來南荒被炎黃大將王蒙攻滅,地圖換上了炎黃和北蠻形式圖,隨著武氏定西北,地圖又換了一次,炎黃勢力一次比一次大,然而這一次新的地圖上,炎黃已不複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大大小小十幾個勢力,當然,不論地圖如何變幻,隻有代表著西北武氏的勢力範圍從沒動搖過,中原各勢力打來打去,好像默契一般,都沒人去招惹西北武氏地盤。在他們看來,武氏不過是驟然而起的暴發戶,跟他們動輒傳承幾百上千年,十幾二十代人無法相提並論,實在不值得他們動心思。而武氏也隻是象征性的往勢力東南方向的幾座城池調遣了些許部隊,也讓當時東北的漢王,南邊的梁,衛等國很是吃驚了一把,畢竟西北邊軍戰力還是很讓人心驚膽戰的。
想到這裏,武宏侯輕輕笑了一下,對身後人說道“王先生有事教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