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3 / 3)

治喪小組成立後,黃一平馬上做了兩件事:一件是將陽江市撰寫的那則訃告進行了改寫,而且參照了時下最流行的網絡新聞語言體係,分別發到陽城市委、市府網站以及陽城所有新聞媒體的網絡版上,同時又貼到市委、市府辦和他本人的微博、QQ群裏,實現了以最快速度最大麵積的發散與覆蓋。另一件事,是以廖誌國名義寫了一份文稿,分別製作成報告與告示兩種式樣,前者上報省委及陽江、陽城市委,後者廣告各地親友、同事,主要內容是頌揚逝者豐功偉績、高風亮節,表明尊重蘇老主席生前願望,喪事一切從簡,既不搞大規模告別、追悼儀式,也拒絕接受任何形式的禮品、金錢,懇請組織與領導明鑒、監督,希望親朋好友與社會各界諒解,等等。其實哩,逝者患老年癡呆症多年,病前根本沒來得及想身後事,哪裏還有什麼生前遺願啊!

報告呈到省裏,省委龔書記、關省長、梁副書記、卜副省長等皆有親自批示,要求轉發全省領導幹部效仿。省裏多家媒體也在第二天刊登專文,予以大力弘揚。

那些發到網絡、微博、QQ群裏的信息,也很快以幾何級數轉發、傳揚,革命老英雄、忠貞於愛情、甘守寂寞晚年、後事不張揚等關鍵詞,成為廣大網友、粉絲們表達個人情緒的道具,順勢就將一位平常老人的因病離世,瞬間搞成了一場規模不小的網絡追悼。也因此,蘇老主席去世的消息,馬上就廣而告之、天下皆曉了。

52

報告送了,告示貼了,蘇老主席的喪事,還是不以老人生前意願與家屬意誌為轉移,依然辦得轟轟烈烈。

偌大的靈堂裏,蘇老主席久病的遺體本來就很瘦,現在靜臥在鮮花叢中,又覆蓋著闊大的黨旗,更加顯得弱小。可是,前來追悼、吊唁的人們,顯然較少注意到那具花叢中的遺體了,大家所驚歎與關注的是靈堂排場之大,布置之豪華,來賓人數之多、檔次之高。

靈堂正中,是黃一平撰寫的巨幅挽聯:一生正氣,官品人格得百姓眾口誇讚;兩袖清風,勤政廉潔獲朝野同聲稱頌。橫批是:好人清官。

這副挽聯,原本有幾個不同方案:陽江市政協出了一副,內容主要是歌頌政協的團結統戰政策,不太像是為個人寫的挽聯;陽江文聯某作家寫了一副,裏麵太多文言字詞,一般人讀不明白,需要作者本人在現場不停講解,而且一講就得十來分鍾;馮開嶺現任秘書、陽江市府辦副主任也寫了一副,馮開嶺看了一眼就當場否定了。結果,馮開嶺吩咐黃一平,道:“一平啊,這事恐怕還得勞你這個N大曆史係的高材生。”

黃一平聽了,內心不免一陣激動,知道這是老領導對自己的信任,便點頭答應了。挽聯寫成後,黃一平有意顛倒了其中兩個詞的順序,果然被馮開嶺一眼看到,馬上作了糾正與修改,並提醒黃一平送與廖誌國定奪。

這副挽聯,並不以完全工整取勝,卻也做到基本對仗,最大的特色是用語平實、貼切、準確,讀來流暢通順、朗朗上口,而且,越琢磨越感覺有味道。黃一平在陪同守靈的時候,幾次看到廖誌國、蘇婧婧夫婦對著挽聯,一邊口中默誦一邊熱淚長流。

蘇老主席靈堂裏擺滿了花圈、花籃、挽幛,而且還在源源不斷地湧來。花圈、花籃、挽幛擺放的順序,完全是按照機關大小、職務高低排列,即使機關、職務級別類同者,又依據先上後下、先客後主或者彼此隸屬關係、任職時間,顯得極其有條不紊。黃一平明白,官場中人對這種排位非常講究,當事人往往也很在意,數百上千個單位、人員,萬一排漏、錯、顛了哪怕是一個,就有可能造成不應有的後果。

為此,他悄悄請來陽城市委組織部常務副部長趙瑞星,由他幫忙指導這種排列組合,包括追悼會上需要感謝人員的名單次序。趙瑞星作為多年的老組織部長,又做過幾年老幹部局長,辦理過很多老人喪事,應付這種場麵自然得心應手。隻要他指定放好的花圈、花籃、挽幛,沒有一個錯了位置,而且,當顯者則顯,該隱者也絕不外露。

最高級別吊唁者,是全國人大某原副委員長、全國政協某原副主席。前者當年曾經在陽江工作過,後者是陽江籍人,都同蘇老主席有不淺交情,分別通過秘書發來唁函、唁電,並囑咐陽江人大、政協代辦花籃。那些遠在京城國家機關或外省、市、區任職、養老的故舊,也以不同方式表達了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