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中國式管理,一般讓人想起的就是中國管理的傳統文化,傳統的管理基本有三大類,一是法家,如韓非子等一派,著重法治;二是儒家,如孔孟等一派,著重權術、權謀等;三是道家,著重哲理。對於傳統的管理文化,我們應該正確地、科學地認識、理解和把握。

管理在中國古代叫“統禦術”。那時沒有企業,但有管理,主要是針對治國而言。它一方麵靠製度,更主要地靠道德約束來進行。在人治為主的古代,製度是人定的,可以隨時改變,而道德規範可以永恒。

中國古代管理思想雖然有“民貴君輕”的說法,但並不意謂著它就是“以人為本”。古時州牧與方伯合稱,用以指封疆大吏,漢代的地方官吏叫“牧”(以後用以尊稱州郡的長官),劉備就是“豫州牧”(牧,古代官名。古代分九州,每州設牧,為一州的長官),“牧民”,是古時把人君和官吏治民比做牧人牧養牲畜,因而把管理民政的官員,稱做牧民。這種管理體現不出人格平等,但中國的社會倫理有長幼尊卑之別,老百姓也認可,所以能延續數千年。強調道德的力量也有其合理性,因為中國社會是認權威的社會,管理者的權威主要是通過道德歸屬來體現,也就是人心向背。

作為“統禦術”,當然還有權術在裏麵,但這絕對是非主流思想。一部《三國》告訴人們,像劉備那樣以德聚人心的平庸管理者,也能成就大事。所以說,“得人心者得天下”。同時,在管理中製度也是必不可少的,叔孫通為漢高祖製訂禮儀,讓劉邦體會到做皇帝的威嚴,對國家的管理開始規範化,但製度保證不了王朝的衰亡。一旦道德象征(皇帝)感召力消失,改朝換代就開始了。所以說,中國古代的“統禦術”,是權術、道德、製度三者的結合,符合中國人的管理實際,因而源遠流長,至今對現代管理也有著很好的借鑒意義。

而現在所謂的中國式管理,是指以中國管理哲學來妥善運用西方現代管理科學,並充分考慮中國人的文化傳統以及心理行為特性,以達成更為良好的管理效果。中國式管理其實就是合理化管理,它強調管理就是修己安人的曆程。

在企業管理中,中國人比較重視原則、規矩與和諧;中國人比較擅長現場協調、隨機應變,但同時,如何合理的運用中國式管理的技能,使企業在經濟的全球化、一體化的大趨勢下,發展壯大,是當下的管理者亟需解決的問題。

不同的文化沒有優劣,但是相互之間必有差異。中國傳統文化比較偏重於正本清源,西方則偏重於法製規律;中國傳統文化偏重於集思歸納,西方則偏重於邏輯推演;中國傳統文化偏重於係統思考,西方則偏重於係統運作;中國傳統文化偏重於個人修煉,西方則偏重於團隊表現;中國傳統文化比較鼓勵循規蹈矩,西方則提倡突破創新;中國傳統文化比較推崇述而不論,西方則風行當眾辯論;中國傳統文化講究以德報怨,西方幹脆就以眼還眼。

可見,中國式管理的思想和方法與西方的管理係統截然不同。這是由於各國管理者的文化與思維有著鮮明而迥異的民族特性,因此管理哲學不一樣,表現出來的管理行為也有所不同。

世界上沒有任何成型的管理模式可以直接拿來運用,管理一旦成為模式就成為了過去,隻是經驗之談。企業每天都處在變化的市場中,所以,一個合格的管理者要把管理思想和企業自身狀況相結合,借鑒別人成功的經驗,找出適合自己的管理方法,做出切實有效的管理行為。在管理中沒有好與不好,隻有適合與不適合。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能夠推動發展的才是對的。

中國式管理的思想正是根植於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土壤,成長於中國不斷發展壯大的民族企業,所以,它適合中國的企業文化,適應中國的民族特性。

但是,任何事情都是辯證的,有一利就有一弊,老子就說過“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中國式的管理的思想盡管符合中國社會的道德要求和民意觀念,但是,它實行起來確有一定的難度。

身為現代企業的管理者們,應該明確知曉中國式管理中的難與易,發揮自身優勢,揚長避短,克服困難,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與管理水平。 本書以一個個生動活潑的古代具體管理事例為原由,深入探討中國式管理的難與易,希望能使現代企業管理者,以及將要成為企業管理者的人們,在輕鬆地閱讀中洞悉中國式管理的難與易,在難與易間領悟管理智慧,在今與古中掌握領導藝術。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