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招到優秀人才還要會用才,有了優秀人才後,要有一定的辦法和措施穩住人才,而激勵則是穩定人才的法寶之一,給員工支付高工資是經營者的職責,也可以說,讓員工們生活得更幸福,是經營者的職責。
所有員工,都希望自己能從工作中獲得滿足。工資待遇是滿足其生存需要的重要手段。有了工資收入,不僅可以使之感到生活有保障,而且還是社會地位、角色扮演和個人成就的象征,具有重要的心理意義。工資收入對員工的激勵作用,還取決於動機層次的高低,尤其是取決於一個人的成就動機。
一般地說,低成就動機的員工比較容易為工資等物質激勵所激動,而高層次動機的員工更關心的是他的工作崗位、環境能否提供心理滿足。在這個前提下會出現兩種情況:一種是如果工作崗位、環境和其心理需求相一致,則較少的工資也會接受;一種是如果工作崗位、環境無助於自我實現,他就會要求更高的工資待遇,來抵償失去平衡的心理。
所以,如果工作安排能使高成就動機的人感到在工作崗位、環境方麵有更多的心理滿足,他就會全力工作而不計較工資待遇;而低成就動機的人,他們的工作積極性則隨著工資待遇的增加而增長,一旦因為某種原因取消或降低了工資待遇,工作積極性就會隨著下降。工資激勵必須貫徹勞績掛鉤、獎勤罰懶的原則。
工資水平與勞動成果掛鉤,使升了級的人滿足,升不了級的人服氣。當然,工資激勵在激發員工積極性方麵的作用,還取決於該員工的經濟背景。如果他已經擁有相當可觀的存款和相當齊備的家庭設施,或是出生在相當富裕的家庭裏,一般說,工資對他的激勵作用不會很大……
因此,最有效的激勵是讓員工感到是在為自己工作,下屬持股製是最能讓員工有此種感覺的手段了。在市場經濟中,企業都強調發展前途、長線目標等發展策略,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在高層職位的薪酬中,股票期權有時甚至可能占整個薪酬的80%以上。股票期權製度一方麵可以降低企業的現金流出,使企業可以不用支付高昂的薪金,以降低成本;另一方麵也有激勵員工的作用,使他們願意長期留在企業內一起努力,促進企業的成長。
因此,真正的激勵效果,應該是安定人心的激勵方式。采用這種激勵一定要注意做到賞罰分明和穩定人心。中國自古以來對激勵的要求都是:“不患寡,而患不均。”因此這個特點在中國式管理激勵中體現的尤為明顯。
中國式的管理激勵,有時未必就是非要給予對方以物質財富。由於中國人傳統的比較愛麵子,講義氣。所以,好多情況下,作為管理者來說,對下屬的最好激勵方式也許就是充分的重視他,信任他,器重他。也就是要能夠發現並利用他的才幹,並讓他得到充分的尊重。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並起。在眾多好漢中曹操最終成就霸業,肯定與他充分尊重和賞識人才的方略是密切相關的。曹操選拔人才從來就不惟資曆不惟學曆,凡懂文韜武略,能安邦定國者,不管他是出自富貴人家還是源於貧賤之門;也不管他是身居高位還是平民布衣,都認為是難得的人才,頗有孟嚐君之風。在實踐中,曹操也能堅持他一再聲明是惟才是舉的原則,才使得曹魏集團人才濟濟,空前強大。他的確算得上是個合格的伯樂,“開科取士”的行家。一生中頒布過許多任人唯賢的法令。 比如頒布於漢建安二十二年(217年)的《舉賢勿拘品行令》,主張選才要不拘出身。
比如,關羽的英雄形象到現今仍被人們所稱道,與“溫酒斬華雄”是分不開的,而那次機會卻是曹操給他的,關羽應該感激曹操。當年各路英雄討伐董卓,屯兵於泗水關。少不得有架要打,肯定要群毆的,但一般先是個對個捉對廝殺,再看情況是否有必要一哄而上。這不,董卓的高級打手華雄來找人單挑了。華雄者,關西人也,氣力奇大,生性殘忍好鬥,受過正宗的擒拿格鬥培訓。
“對麵的朋友,有誰願出來陪我華某人活動活動筋骨?”華雄自恃勇武過人,語氣狂傲不已。孫堅性格剛烈,當即應戰,才走了幾個回合就鼻青臉腫地被扁下陣來,特別狼狽。俞涉、潘鳳相繼出戰,竟被華兄揍得奄奄一息,隻有出的氣,沒了進的氣。討伐董卓的一幹主將頓時暴寒,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時之間沒了主意。
正在此時,一紅臉大漢躍出請戰。袁紹覺得好像在哪見過這人,卻一時又想不起來……“喂!你叫什麼來著?”關羽說:“小弟關羽,現在劉備手下混。”袁紹道:“和我稱兄道弟?那麼你現在身居何職?官至幾品?”不等關羽回答,公孫瓚已接過話語:“本初兄,此人現在暫為馬弓手,科員助理級。”公孫瓚話音未絕,旁邊的袁術就衝著關羽大吼了起來:“我以為是什麼大英雄呢?也敢在此胡言亂語,還不給我轟出去。”
看到情況不妙,曹操急忙打圓場:“各位,這位兄弟既然如此自信,想必有過人的才能,為什麼不讓他去試試呢?如有吹牛,再懲罰他也不遲嘛!”
邊說邊為關羽倒了一杯熱酒,說:
“我曹某人祝你凱旋而歸。”關羽把酒杯放在了桌子上,說:“我回來再喝不遲。”轉身而去。
據《三國誌·蜀誌·關羽傳》記載:“眾諸侯聽得關外鼓聲大振,喊聲大舉,如天摧地塌,嶽撼山崩,眾皆失驚。正欲探聽,鸞鈴響處,馬到中軍,雲長提華雄之頭,擲於地上,其酒尚溫。”
那一天對關羽來說是異常重要的,他一戰成名。眾人都將目光集中在關羽身上,而把力排眾議的曹操忘了,這對曹操來說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具備了“惟才是舉”的用人思想。
資格和“學曆”這兩把尺子,不知道虐殺了古往今來的多少才浚任人隻看資格和學曆,隻看過去的業績,論資排輩在我國差不多是代代相傳,現在仍有餘孽。
招聘人才時惟資曆、惟學曆、惟簡曆,這個人既沒有實踐經驗,英語六級又沒過,獎學金也沒得過,那個人於管理不懂,對技術不通,老是戴著眼鏡看人。長此以往,就會使有識之士得不到重用,造成人才的浪費和流失,導致組織走向僵化和凝固,失去朝氣與活力,停止前進,逐步衰退,最後消亡。
有的領導在選拔幹部時,縮手縮腳,不怎麼起用沒有資曆的人,尤其是年輕人,總認為他們缺乏經驗和閱曆,難以堪當重任,還有待考察。在人才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這些做法都是極其荒謬的。
還有像劉邦拜帥韓信、曹操收郭嘉、孫權重用周瑜等案例都說明了一個道理:
“隻要有才智,不管其背景、資格和學曆,都可委以重任,做大事是完全可行的。”現代領導者確實應該以史為鑒,在選才時務必要衝破門第、資曆的誤區,學習曹操“惟才是舉”的用人思想和方略,充分的賞識人才,器重人才,重用人才。
中國式管理把激勵和計劃、執行、考核合在一起,將激勵和溝通、領導同時進行,不但合乎中國人合大於分的原則,而且省時省力,兼顧並重,不但符合管理的要領,而且也很講求激勵的原則性。下麵的事例就是明證。
賞罰分明,不僅是指不同對象該賞則賞,該罰則罰,而且是指同一對象的不同事件該賞則賞……該罰則罰,絕不可功過相抵。為什麼呢?
第一,一般來說,任何人都有其功,也有其過,若功過相抵,則必然功過混淆,毫無界限。 北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兵陷京師,徽欽二帝蒙塵,北宋亡。在金人逼迫下,百官議立異姓張邦昌為帝,秦檜等人堅決反對。秦檜因立議狀要存趙氏,被金兵押擄北去。當時,秦檜此一舉動,可謂大功,頗受人們讚揚。但是,秦檜到金後,一改前態,為徽宗作乞和書,投靠金人,並且賣國求榮,陷害忠良嶽飛,留下萬世臭名。
那麼,是否能因秦檜前功而赦其後罪呢?曆史作出了公正的判決:秦檜罪不可赦。
第二,功
過相抵,容易滋長居功自傲、目無法紀的傾向。立有大功在前,而能謙虛自製者本來就已很難,若再許以“前功可抵後過”,豈不更加目無“王法”?這樣做,實質上也就是把前功變為犯罪的資本,違紀的條件。天下之大,立功者甚多,如立大功者可抵大過,立小功者可抵小過,勢必天下大亂,“功臣”橫行,勢必國將不國,法將不法。
第三,功過相抵,容易造成官僚特權。但凡有個一官半職者,大多因其作出成績,或立有功勳而榮登“官”位,若功過可以“相抵”,那麼各級官吏必享首惠。加之大權在握,“官官相護”,官僚特權必然更加肆無忌憚,國法政紀在他們麵前也必然蕩然無存。
因此,要賞罰分明,功過不可相抵。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功過分明,各施賞罰。若有大功在前,應按律行賞,又有大過於後,也同樣應按律懲罰。一個大“功臣”殺死無辜的人,和一個小流氓殺死無辜的人,應該用同一條法律製裁,則不去考慮昔日的功勞,殺人償命,自古而然。反過來,若有大過在前,理應施以懲罰,又有大功於後,也應按律行賞。但因其大過在前,大功在後,說明其認罪深刻,自新堅決,也可考慮用其功而贖其罪,即“將功贖罪”,這與“前功後過相抵”又有不同,因為前者具有積極意義,而後者隻具消極意義。
領導者要真正調動部下的積極性,就必須做到按功給賞、論過行罰。在一個公平競爭的環境裏,功過是非是決定一個人升降榮辱的惟一準則,因此,為避免人為矛盾,領導者要做到有功即賞、有過即罰,賞罰分明,千萬不要以“此功”抵“彼過”。無功受祿,罰不當罪,皆是領導者的大忌。
三國之初,袁紹的勢力大大超過曹操,但最後袁紹被曹所滅,除去其他原因外,在賞罰方麵的不同做法,也是重要因素。曹操曾說:“吾在軍中持法是也”。依法辦事,賞罰分明,是曹操用人的主要特征。在他看來,賞罰分明是調動部下積極性的主要手段。因而,對立有大功之人,不惜重賞。袁紹則與之相反,賞罰不明,加之又喜聽讒言,致使一些有識之士心灰意冷,而使一些品劣才低的人得意忘形,最後眾叛親離,被曹操一舉擊潰。
因此古代用兵勵士有“三項原則”需要管理者謹記在心。
原則一是上下同欲。《孫子兵法·謀攻篇》曰:“上下同欲者勝。”《黃石公三略·上略》說:“與眾同好,靡不成;與眾同惡,靡不傾。”講的都是要指揮員與戰士有共同的好惡,共同的欲望,就沒有不成功的事業,沒有不能消滅的敵人。因為上下一心,勢必士氣旺盛,眾誌成城,打仗時會個個奮力向前,軍隊就會攻無不克,無堅不摧。如果上下離心,那就必然軍心渙散,號令不明,以這樣的軍隊對陣,怎麼能不敗呢?“上下同欲”原則,同樣也適合現代企業的勵士。美國有一家生產香腸的肉類加工廠,該廠上下共同欲望是協助成千上萬人得到快樂的一天,都共同堅信有質量的香腸能使吃的人整天舒舒服服,因而全廠上下都認為自己的工作有意義,工作不僅帶來了精神上的滿足感,而且還激勵了大家工作的積極性,推動企業生產率不斷提高。
原則二是通誌於眾。《黃石公三略·上略》雲:“夫主將之法,務攬英雄之心,賞祿有功,通誌於眾。”認為將帥的意願、誌向與廣大戰士相同,是克敵製勝的保證。在《孫子兵法·計篇》中也說:“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故可以與之死,可以與之生,而不畏危。”也是強調上下意願要相通。“通誌於眾”用於企業勵士,就是企業采取共識的決策方式,以集中全體員工的知識、經驗和智慧。因為建立共識是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過程,從而產生行動方案……它是各方成員經過以心交心討論之後的產物,各方成員會視為自己的決定而貫徹執行,從而增強完成工作任務的自覺性和積極性。
原則三是貴在人和。《尉繚子·戰威第四》中講“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聖人所貴……人事而已。”認為對於將帥來說,把握有利的天時、地理條件固然重要,但最根本的則是部隊上下團結一致。萬眾一心,這是克敵製勝的根本保證。現在企業強調“貴在人和”,就是要在企業員工中樹立“貴在人和”的觀念,形成共同價值取向和行為準則,從而把企業每個員工融合在一起,團結一致,產生巨大的凝聚力,進而,追求群體效應,形成企業的集體精神,促進企業提高效率,加快發展。
因此,中國式管理激勵不僅不是沒有原則的,而且是很講究原則性的。這種激勵方式倡導不能功過相抵。不但要秉公而斷,而且還要遵循上下同欲,通誌於眾,貴在人和這些原則……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