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京口牛家(1 / 3)

世有異賈,天外而來,常與人兜售奇夢,授夢者,沉迷夢境無法自拔,不思飲食,葬送性命,為世俗不容。

永初二年,北伐結束,大軍回朝,天下歸一,威加海內,群臣進表,改元建康,世稱宋武帝元年。

新朝初定,大赦天下,唯有罪戶可憐,與謀反、盜墓、同列,遇赦不赦。

好在本書的豬腳——牛文章,已經不屬罪戶,多虧了他的爺爺,曾經參加過京口戰役,脫去罪戶籍,改為民戶籍。

不然牛文章,就是封建社會的底層,生活可憐,受人白眼,隻能靠給達官貴人,表演歌舞為生。

牛文章,是本書的豬腳,也是老牛家三代子孫唯一的男丁,屬於千傾地一根苗,自小受萬千寵愛於一身。

說到牛文章,就不得不提到牛家,京口牛家,在地方上是一塊字號,不為別的,就因為當今皇帝起家在京口,早年是五裏坡的裏長。

牛家就是五裏坡人,可惜沒有從龍之功,祖上被罰入罪,三代人都是罪籍,從事賤業,無緣結交,當時未發跡的貴人。

多虧了後來,北朝大軍南犯,京口兵員不足,罪戶青壯統統編入先鋒營,作為先頭兵,抵抗渡江而來的北軍。

也是牛文章的爺爺命好,十死九傷的廝殺中,僥幸苟活下來,即便如此也付出了,一條瘸腿的代價。

從此算是發了跡,改換戶籍,娶妻生子,直到北府兵出身的宋武帝,進位大將軍,那一年,牛文章不滿一歲。

身為大將軍同鄉,又參加過京口之戰,牛家徹底從幾十畝地,變成了鄉望之家,牛太公也成了地方上的三老。

今年是牛文章十二歲生日,本來在寺裏吃齋的老太公也回來了,一家人是又熱鬧,又歡喜。

兩年前,牛太公正妻去世,老人感懷妻子故去,同時也覺得自己身體漸弱,常與寺裏的和尚往來。

竟然逐漸沉迷,時常到寺中小住,幾個兒子幾次勸解,都不能阻止,也隻能聽之任之。

牛家五個大爺,也都挺孝順,這偌大的家業,可以說都是老爺子,赤手空拳打拚的。

最關鍵的還是,五個兒子隻有四兒子,生出一個兒子,其他幾個都是一水的丫頭,好在牛家並不苛待女子。

為此,牛家一直都不曾分家,甚至老頭早就有言,日後的家業,不會分與兒子,而是留給孫子。

好在牛家已經不是守著,幾十畝地過日子的鄉下土財主,除了四兒子,其他幾個兒子,都在官府、衙門口有差事。

也都不指著家裏的錢過日子,同樣的,他們當差拿的錢糧,也不用交到家裏,反而是家裏每年按著夏、冬季的,給幾家送些錢糧。

牛太公還吩咐下,幾個孫女也都備了嫁妝,等出家了從家裏拿五千兩出來,置辦田地、金銀首飾,哪怕牛太公死了,這份錢也不能免了。

五千兩並不是小數目,換算人民幣,差不多是後市的二三百萬,牛家幾個孫女加起來,有十二個之多,可見牛家的富裕。

這在當時並不算什麼,很多大地主、大商人,占據千頃地,一兩萬的雇傭農,竟然有什麼陳半城,沈半城的說法。

也就是牛家沾了宋武帝的光,當初五裏坡四十八將,跟隨武帝從軍,如今民間常說,紫薇星帶著群星轉世到了五裏坡。

這些人天生就是要保武帝的江山,隨著四十八將的分封,逐漸的五裏坡人,都跟著走的差不多了。

想想就知道了,古代裏是最小的單位,相當於村,平均差不多八十戶為一裏,四十八將怎麼算也得三四十家,可不就都跟著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