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用美術的教育,提起一種超越利害的興趣,融合一種劃分人我的偏見,保持一種永久平和的心境;單單憑那個性的衝動、環境的刺激,投入文化運動的潮流,恐不免有下列三種的流弊:(一)看得很明白,責備他人也很周密,但是到了自己實行的機會,給小小的利害絆住,不能不犧牲主義。(二)借了很好的主義作護身符,放縱卑劣的欲望;到劣跡敗露了,叫反對黨把他的汙點影射到神聖主義上,增了發展的阻力。(三)想用簡單的方法、短少的時間,達他的極端的主義;經了幾次挫折,就覺得沒有希望,發起厭世觀,甚且自殺。這三種流弊,不是漸漸發見了麼?一般自號覺醒的人,還能不注意麼?
文化進步的國民,既然實施科學教育,尤要普及美術教育。專門練習的,既有美術學校、音樂學校、美術工藝學校、優伶學校等,大學校又設有文學、美學、美術史、樂理等講座與研究所;普及社會的,有公開的美術館或博物院,中間陳列品,或由私人捐贈,或用公款購置,都是非常珍貴的。有臨時的展覽會,有音樂會,有國立或公立的劇院,或演歌舞劇,或演科白劇,都是由著名的文學家、音樂家編製的。演劇的人,多是受過專門教育、有理想、有責任心的。市中大道,不但分行植樹,並且間以花畦,逐次移植應時的花。幾條大道的交叉點,必設廣場,有大樹,有噴泉,有花壇,有雕刻品。小的市鎮,總有一個公園;大都會的公園,不隻一處。又保存自然的林木,加以點綴,作為最自由的公園。一切公私的建築,陳列器具,書肆與畫肆的印刷品,各方麵的廣告,都是從美術家的意匠構成。所以不論那一種人,都時時刻刻有接觸美術的機會。我們現在,除文字界稍微有點新機外,別的還有什麼?書畫是我們的國粹,都是模仿古人的;古人的書畫,是有錢的收藏了,作為奢侈品,不是給人人共見的;建築雕刻,沒有人研究;在囂雜的劇院中,演那簡單的音樂、卑鄙的戲曲;在市街上散步,隻見飛揚塵土,橫衝直撞的車馬,商鋪門上貼著無聊的春聯,地攤上出售那惡俗的花紙。在這種環境中討生活,什麼能引起活潑高尚的感情呢?所以我很望致力文化運動諸君,不要忘了美育。
(文明之消化)
凡生物之異於無生物者,其例證頗多,而最著之端,則為消化作用。消化者,吸收外界適當之食料而製煉之,使類化類化:以我族類性質的需要去吸收消化外來的東西。這一概念與“同化”的意義相近。為本身之分子,以助其發達。此自微生物以至人類所同具之作用也。
人類之消化作用,不惟在物質界,亦在精神界。一人然,民族亦然。希臘民族吸收埃及、腓尼基諸古國之文明而消化之,是以有希臘之文明;高爾、日耳曼諸族吸收希臘、羅馬及阿拉伯之文明而消化之,是以有今日歐洲諸國之文明。吾國古代文明,有源出巴比侖之說,迄今尚未證實;漢以後,天方、大秦之文物,稍稍輸入矣,而影響不著;其最著者,為印度之文明。漢季,接觸之時代也;自晉至唐,吸收之時代也;宋,消化之時代也。吾族之哲學、文學及美術,得此而放一異彩。自元以來,與歐洲文明相接觸,逾六百年矣,而未嚐大有所吸收,如球莖之植物、冬蟄之動物,恃素所貯蓄者以自贍,日趣羸瘠日趣羸瘠:日漸枯瘦。趣,同“趨”,趨向。羸,瘦弱。,亦固其所。至於今日,始有吸收歐洲文明之機會,而當其衝者,實為我寓歐之同人。
吸收者,消化之預備。必擇其可以消化者而始吸收之。食肉者棄其骨,食果者棄其核,未有渾淪渾淪:即囫圇,完整、整個兒。而吞之者也。印度文明之輸入也,其滋養果實為哲理,而埋蘊於宗教臭味之中。吸收者渾淪而吞之,致釀成消化不良之疾。鉤稽鉤稽:探索考察。哲理,如有宋諸儒,既不免拘牽門戶之成見;而普通社會,為宗教臭味所熏習,迷信滋彰,至今為梗。歐洲文明,以學術為中堅,本視印度為複雜,而附屬品之不可消化者,亦隨而多歧。政潮之排蕩,金力之劫持,宗教之拘忌,率皆為思想自由之障礙。使皆渾淪而吞之,則他日消化不良之弊,將視印度文明為尤甚。審慎於吸收之始,毋為消化時代之障礙,此吾儕所當注意者也。
且既有吸收,即有消化,初不必別有所期待。例如晉、唐之間,雖為吸收印度文明時代,而其時“莊”“易”之演講、建築圖畫之革新,固已顯其消化之能力,否則,其吸收作用必不能如是之博大也。今之於歐洲文明,何獨不然!向使吾儕見彼此習俗之殊別,而不能推見其共通之公理,震新舊思想之衝突,而不能預為根本之調和,則臭味差池,即使強飲強食,其亦將出而哇之耳!當吸收之始,即參以消化之作用,俾得減吸收時代之阻力,此亦吾人不可不注意者也。
(我的新生活觀)
什麼叫舊生活?是枯燥的,是退化的。什麼是新生活?是豐富的,是進步的。舊生活的人,是一部分不工作,又不求學的,終日把吃喝嫖賭作消遣。物質上一點也沒有生產,精神上一點也沒有長進。有一部分是整日做苦工,沒有機會求學,身體上疲乏得不得了,所作的工是事倍功半,精神上得過且過,豈不全是枯燥的麼?不工作的人,體力是逐漸衰退了;不求學的人,心力有逐漸委靡了;一代傳一代,更衰退,更委靡,豈不全是退化嗎?新生活是每一個人,每日有定所作工,又有一定的時候求學,所以製品日日增加。還不是豐富的麼?工是愈練愈熟的,熟了出產必能加多;而且“熟能生巧”,就能增出新的工作來。學識有一部分講現在作工的道理,動了這個道理,工作必能改良。又有一部分將別種工作的道理,懂了那種道理,又可以改良別種的工。從簡單的工改到複雜的工;從容易的工改到繁難的工;從出產較少的工改到出產較多的工。而且有一種學問,雖然與工作沒有直接的關係,但是學了以後,眼光一日一日的遠大起來,心地一日一日的平和起來,生活上無形中增進許多幸福。這還不是進步嗎?要是有一個人肯日日作工,日日求學,便是一個新生活的人;有一個團體裏的人,都是日日作工,日日求學,便是一個新生活的團體;全世界的人都日日作工,日日求學,那就是新生活的世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