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華工學校講義(1)(1 / 3)

(第一章 德育三十篇)

(合群)

吾人在此講堂,有四壁以障風塵;有案有椅,可以坐而作書。壁者,積磚而成;案與椅,則積板而成者也。使其散而為各各之磚與板,則不能有壁與案與椅之作用。又吾人皆有衣服以禦寒。衣服者,積綿縷或纖毛而成者也。使其散而為各各之綿縷或纖毛,則不能有衣服之作用。又返而觀吾人之身體,實積耳、目、手、足等種種官體而成。此等官體,又積無數之細胞而成。使其散而為各各之官體,又或且散而為各各之細胞,則亦焉能有視聽行動之作用哉?

吾人之生活於世界也亦然。孤立而自營,則凍餒且或難免;合眾人之力以營之,而幸福之生涯,文明之事業,始有可言。例如吾等工業社會,其始固一人之手工耳。集夥授徒,而出品較多。合多數之人以為大工廠,而後能適用機械,擴張利益。合多數工廠之人,組織以為工會,始能漸脫資本家之壓製,而為思患預防造福將來之計。豈非合群之效與?

吾人最普通之群,始於一家。有家而後有慈幼、養老、分勞、侍疾之事。及合一鄉之人以為群,而後有守望之助,學校之設。合一省或一國之人以為群,而後有便利之交通,高深之教育。使合全世界之人以為群,而有無相通,休戚與共,則雖有地力較薄、天災偶行之所,均不難於補救,而兵戰、商戰之慘禍,亦得絕跡於世界矣。

[譯文]

我們在這裏授課的課堂,四麵的牆壁可以遮風擋灰;有書桌座椅,可以坐下來讀書創作。牆壁,是由磚塊壘砌而成;書桌與坐椅,是由木板打造而成。假如將它們拆散為單個的磚塊和木板,那它們就不再有牆壁、書桌、坐椅的功用。還有,我們都穿有衣服抵禦寒冷。衣服,是用絲棉或纖毛織製而成的。假如將它們拆散為單一的絲棉或纖毛,那它們就不會有衣服的作用。我們再回過頭來看看我們自己的身體,實際上是由耳、目、手、足等各種器官組合而成的。這些器官,又是由無數的細胞組成的。假如將它們拆散為單個的器官,並且又將這些器官拆散為單個的細胞,那麼這些器官怎麼能夠具備人體所需要的視聽行動的作用呢?

我們身處在世界上也是這樣。個人單打獨鬥,受凍挨餓也就難以避免;融入集體聯手奮鬥,那樣才可以談得上幸福的生活、文明的事業。比如我們所處的工業社會,它的創始時期固然得力於一個人的手工勞作。後來結成群體力量,傳授技術予徒弟,生產的產品就增多起來。集合眾多工人就形成了一個大工廠的規模,然後逐漸地引用機械,通過機械化勞動提高效益。集合多數工廠的工人,組織成工會,才能逐漸擺脫資本家的欺壓管製,從而思考並預防自己可能遭遇的災患,謀劃將來造福於己的大計。這些難道不是集合群體力量的效果嗎?

我們這些最普通的群體,都是從一個家庭開始的。有了家庭,然後才有哺育兒女、贍養老人、分擔勞作、侍候病人這類的事情。等到集合一鄉村民組成一個群體,然後就有人與人之間互相關注的幫助,就有用於教育的學校設施。集合一省或一國的民眾組成一個群體,然後就有便利的交通、精深的教育。假使集合全世界的人組成一個強大的群體,互通有無,休戚與共,那麼即使在土地貧瘠、天災偶發的地方,都不難扶助拯救,而且像由戰爭、商業競爭而引發的慘禍,也能夠在這個世界上絕跡了。

(舍己為群)

積人而成群。群者,所以謀各人公共之利益也。然使群而危險,非群中之人出萬死不顧一生之計以保群,而群將亡。則不得已而有舍己為群之義務焉。

舍己為群之理由有二:一曰,己在群中,群亡則己隨之而亡。今舍己以救群,群果不亡,己亦未必亡也;即群不亡,而己先不免於亡,亦較之群己俱亡者為勝。此有己之見存者也。一曰,立於群之地位,以觀群中之一人,其價值必小於眾人所合之群。犧牲其一而可以濟眾,何憚不為?一人作如是觀,則得舍己為群之一人;人人作如是觀,則得舍己為群之眾人。此無己之見存者也。見不同而舍己為群之決心則一。請以事實證之。一曰從軍。戰爭,罪惡也,然或受野蠻人之攻擊,而為防禦之戰,則不得已也。例如比之受攻於德,比人奮勇而禦敵,雖死無悔,誰曰不宜?二曰革命。革命,未有不流血者也。不革命而奴隸於惡政府,則雖生猶死。故不憚流血而為之。例如法國一七八九年之革命,中國數年來之革命,其事前之鼓吹運動而被拘殺者若幹人,臨時奮鬥而死傷者若幹人,是皆基於舍己為群者也。三曰暗殺。暗殺者,革命之最簡單手段也。殲魁而釋從,懲一以儆百,而流血不過五步。古者如荊軻之刺秦王,近者如蘇斐亞之殺俄帝尼科拉司

第二,皆其例也。四曰為真理犧牲。真理者,和平之發見品也。然成為教會、君黨、若貴族之所忌,則非有舍己為群之精神,不敢公言之。例如蘇格拉底創新哲學,下獄而被鴆;哥白尼為新天文說,見仇於教皇;巴枯寧道無政府主義,而被囚被逐,是也。

其他如試演飛機、探險南北極之類,在今日以為敢死之事業,雖或由好奇競勝者之所為,而亦有起於利群之動機者,得附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