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行崩,四國初立,國盟初建(1 / 1)

天行三十二年,由偉大的雄主,第一任天首“愴紀”建立的天行共和國,在它的締造者離世兩年後,於內憂外患中,轟然倒塌了。第二任天首死於亂軍之中,屍首無蹤。

原本極盡廣闊的疆土也分裂成了四塊;東南地區,這片富饒的土地,以及漫長的海岸線,皆由原內閣領袖之一的墨離統領,建國“出極”。因他一直是愴紀的堅定擁護者,故即使在天行共和國分裂後,他依然堅定不移的將愴紀所建立的那一套體製用在了自己的國家上,所以出極國也稱出極共和國,他就任第一任執政官,謂之“極首”,定都“赤歸”。

東北地區,有著蒼茫的雪原,同時也有著連天的草場,在天行國分裂後,原本被鎮壓的當地貴族死灰複燃,在貴族領袖魏山的帶領下,迅速成立了帝國體製的“昊國”,魏山登基稱帝,定都“軻昇”,改元“拓元”。

而黃沙萬裏,戈壁印日,卻又有著綠洲聳立的西北地區,雖然民風彪悍,但感於愴紀的教化,也沿用了他所創立的共和國體製,建國“始州”,定都“朔豐”,原天行國“羅刹軍”統帥——和盛,就任第一任“始首”。

最後是同樣民風彪悍的西南地區,因高山密林,溝壑縱橫,道路崎嶇,故一直以來,相較其他三個地區,都相對落後和閉塞。愴紀生前一直對西南地區耿耿於懷,始終無法掃清當地的頑固貴族勢力,無法全麵推行自己的政策。就在他醞釀著新一輪的“斬草”行動之時,他便帶著遺憾溘然長逝了。果不其然,頑固的舊貴族勢力如雨後春筍般拔地而起,推倒了天行大廈的一角,使其傾頹,而後倒塌,他們是天行覆滅的始作俑者。同東北地區一樣,舊貴族勢力建立了“社丘國”,擁立“虎卉”為帝,定都“騭丘”,改元“黃世”。

就在四國新立,百廢待興之時,四方蠻族也蠢蠢欲動,他們原本就覬覦中原四洲的富饒,隻是懾於天行的強盛,才潛身縮首,苟圖衣食,偶爾以小股部隊侵擾邊境,掠奪些財物。直到天首愴紀離世,他們才又看到了希望,終於是夥同天行內部的複辟勢力,裏應外合,成功覆滅了天行。在收取各個複辟勢力的高額“謝禮”後,又在這塊富饒的土地上燒殺劫掠,然後瀟灑而去。

但這似乎填不飽他們永無止境的貪欲,趁四國新立未穩,他們便又伺機而動;縹緲大海之上的“虛蛇國”登陸出極沿海;西伯高原上的戎國大舉入侵昊國;沙漠深處的“日氏國”攜沙暴直撲塑豐,而生活在高聳入雲的雲山山脈之上的羌竹國也如雪崩般頃灑而下,兵臨社丘。

四國本是新立,遇上早已枕戈待旦的四方蠻族自然隻能節節敗退,但百足大蟲死而不僵。天行雖亡,但感其恩者,望其複者,仍舊大有人在。在這生死存亡的檔口,四國終於是在眾多天行追隨者的勸解下,拋開成見,一致對外。分別讓出最靠近中部的領土,整合出一塊新的區域,取名“喪荒之地”,由部分天行追隨者和四國代表在其之上成立了“國盟”,負責調配各國資源,統一對外戰爭。

國盟的成立,終於是改變了戰爭的頹勢。在統一的指揮調配下,最富庶但卻戰力低缺的出極國與昊國出錢;而民風彪悍卻貧困的始州國與社丘國出力,一舉將四方蠻族趕出了四洲之地。

四國得以喘息,但那不甘的鐵蹄卻隨時會再次降臨。於是隨著四國的重建,國盟的完善工作也在加緊進行。在天行追隨者代表與四國代表進行了長達七十天的商討後,一座巍峨的聖殿在喪荒之地拔地而起,那巨大的匾額上赫然書寫著兩個大字-國盟。

各項政策體製也得以完善,最高權力機構命名為“四國會議”,由四國代表和從天行追隨者中挑選而出的理事官組成,除了負責統一調度對外戰爭,還負責協調各國間的矛盾,但不幹涉各國的內政,即使是某國發生內亂,但要製止其他國家趁虛而入。其次,各國皇室必須送一名親子入國盟,以為人質。共和國體製國家則是執政官的子女。

就這樣,在國盟的組織以及各國的配合下,四蠻再沒有踏進四洲半步,各國也互相通商交好,一片歌舞升平,爾來九十又一年矣。